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古代“高考”那些事儿

来源:淮河早报 2020-07-07 08:11   https://www.yybnet.net/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公元796年(唐贞元十二年),46岁的孟郊第三次赴京赶考,终于登上了进士第,于放榜之日写下了《登科后》这首诗,表达极度欢快的心情。科举,可谓古代“高考”,考生被录取称为登科。古往今来,所有考生都盼望着自己可以金榜题名。那么,古代“高考”是什么样子的呢?

九天三场考试

一年一度的高考,每次的考试时间为两天或者三天。相比现在,古代的考生就辛苦多了。明朝是科举的鼎盛时期,考试分为四级,第一级是童试,中者称秀才;第二级是乡试,中者称举人;第三级是会试,中者称贡士;第四级是殿试,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其余称进士。考试三年进行一次,乡试、会试各分三场,每场考三天,第一场写七篇八股文,第二场写一篇政论、五篇判词、一篇公文,第三场写五篇时政评论。乡试在南京江南贡院举行,考生自带干粮,不允许回家。江南贡院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最多的时候有20644间号舍,每间号舍2平方米左右,上下分置两块木板,分别作为桌椅。考生睡觉时,把两块木板拼接起来当床,如果个子高,连腿都伸不开。所以,身体不好、意志薄弱的考生连考试都坚持不下来,就更别提被录取了。

人们经常说的“进京赶考”指的就是参加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场在北京贡院。古代“高考”竞争之激烈,远胜于现在。明清时期,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次是雍正八年,一共406名,最少的一次是乾隆五十四年,只有96名。清朝光绪九年,参加会试的考生有1.6万多人,只有300多名考生得中,录取率仅为1.9%。

最重量级的殿试在太和殿前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除了现场点题,还要通过问话、观察等方式对考生进行综合性考察。其中最隆重的是传胪仪式,即由皇帝宣布名次的典礼。

凭浮票进考场

现在的高考是就近考试,就算考生忘带考试用品,也可以赶紧回去取。古代就不一样了,考生长途跋涉、年深日久去赶考,一定要把所有东西都带齐。首先是书箱,用来装四书五经,有的底板有夹层,可以放贵重的物品。其二是墨斗笔,算是考试专用笔,笔头有一个椭圆形的墨汁储藏盒。最后是砚台。所有考试用品里,准考证最重要,而浮票就是古代的准考证。古代没有照片,画像也存在误差,准考证只能用语言描述。比如,姓名赖以尊,年龄二十岁,体貌中等身材,没有胡须,考号治字三十一号。

预防作弊,古今是一样严格。古代的作弊手段有三种,一是贿买,二是夹带,三是请人代考。针对贿买,历史上对策不断,弥封、誊录、锁院……贿买被揭发,行贿、受贿者都可能被处死,同场的考官也可能受罚。夹带是最常见的作弊手段,考生把四书五经等考试用书的字变小、书压缩,缝进衣服、藏在鞋底,甚至绑在头发里……一件麻布坎肩上有62篇八股文,总计4万多字。只有火柴盒大小的《五经全注》,竟然印了30万字……进入考场前,考生要被不识字的士兵搜身,只能带书具、灯具和蜡烛。后来通过考前洗澡并提供制式服装的方式,既防止作弊又不亏礼。考生进去,号舍即刻关闭上锁。而古代最牛的“枪手”,当数唐朝诗人温庭筠,曾经“帮助”八个考生考试,当然最终也因此名落孙山。

“糊名考校”法非常先进

古代高考的封卷制度相当严格,据说始于唐代,但真正形成制度并完善是宋朝时候的事情。

宋太宗淳化年间,社会上各行各业的风气比较浑浊,教育考试这一块出现的弊病很多,很多人呼吁改革,就像今天不断完善高考制度一样。监丞陈靖具体负责这件事,他首先对考试封卷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糊名考校”法。考试时,一律把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信息都糊住,等阅卷完毕,成绩公布后,再拆卷。“糊名考校”法防止了考试舞弊行为,使科考制度更加科学,受到了社会肯定。有人说,这是现代高考封卷制度的“鼻祖”,一点儿也不为过。现在,高考封卷制度极其严格,题目一旦泄露,相关责任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试卷书写整洁美观?可加分

现代高考,哪门学科都要求字迹工整、美观、大方,尤其语文试卷。往往很多成绩不错的考生,字写得也很好。

而古代考生在这方面更加出色,书法艺术堪称一绝。比如唐代的柳公权,是唐宪宗元和三年戊子科状元,柳体书风刚劲、有力。还有宋代的宋庠、文天祥,明代的杨慎、吴宽,清代的翁同龢、刘春霖等都是状元,他们的书法令人赞叹。

在古代科举中,要想蟾宫折桂,除了具备深厚的经史功底、卓越的属文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相当的书法造诣,否则是不可能高中的。因而,书法是古代“高考”的“加分项”。

康熙三十年殿试,因为被第二名戴有祺的书法所折服,康熙直接把他定为了第一名。明朝万历二十六年的状元赵秉忠的考卷,是目前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字迹隽秀、工整严谨。它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空白,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献。

古代“复读”不易

古代考生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一共40多万字,还要熟读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以及其他书籍。学习则分为书、诗、论、赋四科,即八股文、试帖诗、经纶、律赋。所以和古代相比,现在的考生还是非常幸福的。不过,无论哪个时期的考生,有金榜题名,就有名落孙山。一次失败不可怕,古代就有不少复读成功的例子,还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明朝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第五次考试时才以殿试三甲第二百十一名赐同进士出身。民族英雄林则徐三次参加考试,最后一次终于以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被赐进士出身。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第三次参加会试才考取,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对古代的复读生来说,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很难坚持下来。赶考费就是一大笔开支,包括车马费、旅店费和饮食等盘缠,考卷也要自己购买,再加上置办考试装备的费用,比如脂烛水炭、餐器、衣席等,加起来不是一个小数目。因此,为了尽量不复读,古代“高考”不仅补课还押题。始于唐废于清的书院无疑是名气最大、招牌最亮的补习班,分为私人和官办。而史上最牛的补习班老师吕祖谦,量身定制了一册模拟复习大纲及考题,考生如果能正确解答,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

不管是一次考取,还是复读成功,都可喜可贺。现在的高考录取通知书一般是通过快递送到考生手中,古代则有专门的官员去报喜,称为捷报。捷报的样式大体相同,上面是欲飞腾龙,下面是云山雾海,正中央写有某某年高中乡试或者殿试第几名,然后贴在厅堂最显眼的位置。

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家门口构筑“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上海精细化为老服务目击记

走,去客厅坐坐。”早上8点刚过,70岁的盛阿婆步出家门,沿着熟悉的街道慢悠悠地走了七八分钟,就来到了背靠上海繁华商圈的...

相关推荐:
不必强求孩子外向2020-07-07 07:47
猜你喜欢:
评论:(古代“高考”那些事儿)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