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情,国际上高峰至今都没有来到,7月份应该是国际疫情到达低谷才是合理的。之前很多人说随着夏天来临,这次疫情应该结束了,但我记得我很早就预测,夏天来临疫情还未结束,到冬春季节还会来第一波。到目前为止,高峰在哪里都不知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进入常态化抗疫。”
7月6日下午,“2020公共卫生能力专项培训暨华山医院紧急医学救援队系列培训”开讲,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培训会上说。该系列培训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主办。
张文宏进一步表示,常态化抗疫即意味着中国要以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来保证国家、城市最大程度地让病例接近零,但不是没有,一旦有病例,就会触发警报,就会快速反应、精准防控,继续让这个城市不停摆,进入到一个非常好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药物研究,始终受到国际国内社会关注。张文宏对此坦言,针对新冠肺炎的药物,正在进一步做临床试验,“大家记住,不会因为一种药物的产生,终止一个传染病的流行,人类历史从来没有因为有了很好的抗菌药物,细菌感染就没有了;从来也不因为你有很好的抗病毒药物,病毒传播就没有了。药物出来可以降低病死率,但不会降低疾病流行率,流行率降低靠的是疫苗。但具体要看疫苗临床试验的数据和效果如何,如果数据是好的,疫苗生产出来,我估计也要等明年这个时候或年末了。”
在张文宏看来,中国的公共卫生能力需要在这一年内得到强大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建立一支很强大的救援队伍,不仅仅要有强大的保障,还需要有体能培训、医学知识的培训等,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导力。”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有一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此次由该院副院长马昕带队,前往武汉参与抗疫。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吴劲松教授是这支队伍的其中一员,尽管此次未能参与抗疫,但他谈及这支医学救援队经历过的各种灾难及其发挥的重要性,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这支队伍。
他表示,华山医院参与过汶川地震、菲律宾超级台风灾后救援、抗击埃博拉疫情等,从1975年至今先后选拔6批12人次前往支援摩洛哥等。
“除了必备的医学技能和常识外,救援队员们的身体素质也是必备的,同时需要长期训练,不断提升。”吴劲松坦言,他是一名登山爱好者,曾于2019年登顶珠峰,“作为一名医学救援队成员,又是一名外科医生,我认为要去救治别人,自己也要有一定的体能和生存能力,不然会成为别人的累赘,而登山是训练野外生存技能很好的途径。”
针对国家医疗救援队需要具备的能力和承担的任务,“疾控女侠”、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表示,一是要分不同的灾种,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需要有不同的防护设备等;二是平时的训练必不可少,需要多学科专家团队共同发挥力量去解决问题;三是队员在现场需要有一定的预判能力。
除了人才队伍建设,如何更好地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
吴凡在此次会议上表示,根据此次抗疫经验来说,一是需要有统一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二是依法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三是四早策略。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是协调联动的医疗卫生资源,社区参与、全民动员。
吴凡表示,疾控预防控制体系是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主干,要充分发挥疾控机构的核心作用,建立四支部队——侦察兵,具备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和预警能力;战斗队,为各项疾病防控和健康因素提供干预措施;消防队,应对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参谋部,助推公共政策措施、规范和标准的持续转化。
“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涉及整个社会的公共政策,需要政府领导和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同时也强调医防融合和多部门协作,强调社区行动和全社会参与。”吴凡表示。(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央视新闻7月6日消息,在今天(6日)下午举行的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第143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