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术云(江油)
有关美德善行的故事,书本上读到很多,生活中也听到、遇到不少。这些美德善行故事,时刻感动、感染和影响着我们。我的母亲和姐姐的美德善行故事,所付出的,也许会超出人们的想象。
在食不果腹的年代,我的母亲收留抚养了一个被遗弃的聋哑儿童,将他抚养成人。母亲年迈后,出嫁了的姐姐接过照顾哑哥哥的重担,将无儿无女,又聋又哑、背又驼、腿又拐的残疾人送老归山。母亲和姐姐几十年如一日,用真情善行谱写了一曲美德之歌。
母亲1935年生于江彰平原的何家庙子,六七岁时,她的父亲、哥哥都跟红军走了。从此她与外婆相依为命,过着苦难而艰辛的日子。幸而在外婆的教诲下,母亲会背《女儿经》及几句《三字经》。新中国成立后,19岁的母亲嫁给了我父亲。但没过一年,我父亲就参军到朝鲜跟美国人打仗去了。母亲在生产队积极劳动,争当“铁娘子”,成了劳动模范,担任了生产队副队长,并被推选为彰明县人民法院陪审员。1955年,母亲生下了我大姐,取名刘华英。
一天傍晚,母亲收工回家,突然发现门口草树下蜷缩着一个人。仔细一看,原来是那个哑巴娃,快到10岁的样子,又聋又哑,相貌丑陋,是队里叔伯从中坝场捡回来的。母亲忙拉起哑巴,给叔伯送回去。叔伯一见,责问道:“你咋把哑巴给我送回来了?”原来,叔伯原想捡回来一个聋哑儿养着可以使唤,哪知哑巴却笨得跟猪样,又吃得,连碗筷盘子都不会洗,叔伯想想还是把他赶出了家门。
母亲不禁呆住了,哑巴娃已经饿得奄奄一息,心想,好歹是条命,如果不救他,恐怕只有死路一条。母亲只好把哑巴带回家收养,取名刘华哑,让他有了一个家。
说哑巴生得笨,一点不假,他连简单的扫地、烧火、砍猪草等活都做不来,甚至晚上睡在床上,黑暗中找不到蚊帐门而把屎尿屙在床上。而且哑巴的饭量惊人,不管是干饭稀饭,每顿要吃两三海碗才够。不到两年就是三年自然灾害,农村搞大集体大食堂,按人大人小到食堂舀饭,人们都把裤带绑得紧紧的,分给哑巴的饭只能垫牙底,母亲只好一日三餐从自己和儿女的碗里给哑巴分些饭。善良的婆婆也给哑巴分饭,终于患水肿病去世。刚三岁的我二姐也因营养不良夭折了。接连痛失两个亲人,母亲将全身心的爱都倾注在哑巴身上。
母亲将哑巴视为己出,也没有图啥,只盼可怜的哑巴活下去,不枉到人世间走一回。当然,她也不希望哑巴只是个所谓的“废人”,能做啥就做啥。母亲不懂哑语,教哑巴做事做人,只能靠打手势和口形以及自己的眼神、面部表情。
母亲认为,牛教三遍都晓得转犁沟,何况哑巴是个人。她手把手教哑巴学这学那,慢慢地,哑巴学会了捡柴、扯猪草。哑巴在学做事的过程中,经常把饭煮焦煮糊或者除草将麦苗铲了。母亲见状都不责不怪,仍耐心教导。随着年龄增长,哑巴渐渐地就会编竹背篼,翻盖瓦房、草房;能参加生产队里一些劳动,挣工分。
但有一次,母亲却把哑巴打得“叽哩哇啦”地哭喊。原来,哑巴偷了邻家一只母鸡,烫光了毛。准备炖熟后全家人好好吃一顿。当她回家,哑巴还兴高采烈跑到面前“哇喔哇喔”想表功。母亲向来最憎恨偷鸡摸狗,气得顺手就给哑巴几耳光,罚哑巴跪在大门外,并将自家的一只下蛋鸡赔给了别人。在那些年月,一只下蛋鸡比一个下地干活的人还能创造价值。哑巴挨了打,又见母亲伤心地大哭,明白自己错了。从那以后,哑巴再没偷过别人家的东西。
母亲也曾张罗,想给哑巴说个媳妇,养儿育女,享受天伦之乐,但由于哑巴缺陷太多,多次努力也没有成功。
有一次,哑巴爬到树上摘杏子吃,不料树桠踩断了,跌下来摔断了左腿。母亲东奔西走,花了600多元才将哑巴的腿医治好,可从此他走起路来就有点拐,也不能干重活。那时,父亲在铁路大修队工作,月工资仅40多元。
我大姐将哑巴视为同胞兄长,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对哑巴哥哥十分关心和爱护。出嫁了的姐姐每次回娘家,都要给哑巴带点好吃的和姐夫没穿的衣服、鞋子、袜子和帽子,还给哑巴洗衣服、蚊帐、被盖。
后来,母亲要进城给我哥哥带小孩,我也在外工作,三弟当兵去了,四弟住校读书,哑巴独自在乡下,又成为“孤家寡人”,饱一顿、饥一顿,生病也无人照顾。见此情况,姐姐顿生怜悯之心,趁给母亲做生日之机,便和退休的父亲、母亲、兄弟商量,提出将哑巴接到自己家里,哑巴生疮害病也有人管。大家认为姐姐可能是一时心血来潮,如果哑巴老了、病了又给送回来,到时怎么办。大姐为表决心,当即立下“将哑巴接到家里供养、照料,今后哑巴不管生老病死,全部由我们负担”的字据。兄弟们还都在“保证书”上签了同意字样,摁了手指拇印。姐夫与姐便将哑巴户口迁移到自己的户籍上,哑巴搬进了又一个新家。
姐姐一诺千金,不仅自己对哑巴倍加呵护,教育儿女也尊敬、关爱哑舅舅,从舀饭、挟菜、倒洗脸和洗脚水等小事做起。哑巴喜欢吃肉,她每次赶场,都要买回两三斤;哑巴要抽烟、喝酒,家里从没缺过烟和酒;哑巴喜欢穿新衣服,每年春秋,她都会给买两套;过年时,她也给哑巴拿压岁钱,看到哑巴整天笑呵呵的,她也觉得十分欣慰。
时光飞逝,哑巴的额头上布满了皱纹,头发白了,明显苍老了。2000年夏天,哑巴吃了晚饭便往外面跑,半夜才回来,姐姐探其原因,才发现哑巴是到邻居家看彩色电视。此时,姐姐家因买汽车借贷了几万元,又要供两个娃儿读书,经济十分拮据。原打算家里反正有台黑白电视机再将就看两年,但为了不使哑巴外出麻烦,她一咬牙,花了2000多元买了台彩色电视机,高兴得哑巴逢人就比划着说家里也有台彩电,还拉人来看呢。
2001年8月开始,哑巴的手就开始颤抖、干咳不止,已无法干活了。阴雨绵绵,因姐夫在云南打工,姐姐不仅要照顾生病的哑巴、请医生、熬药,还忙着收割四五亩成熟的水稻,两头下崽的母猪。国庆节后,哑巴病情日趋严重,卧床难起,药费昂贵,姐姐只好卖了猪,骑自行车到十多公里外的中坝卖米、卖广柑、卖家里一切能卖的东西给哑巴医治。她是村妇女主任,就是到镇上开会,中午不休息都要赶回家给哑巴喂药。然而,病魔无情,年底,哑巴因患肝硬化医治无效还是去世了。几月来,姐姐因给哑巴治病已是一贫如洗,杀的一条过年猪,瘦肉全部卖了,火化费仍尚不够。对于姐姐多年的义举,邻居们感动了,闻讯赶来帮助处理哑巴的后事。
母亲已经去世快30年了,哑巴哥哥也去世快10年了。但母亲和姐姐接力照顾哑巴的事,让我觉得特别自豪。因为,母亲的美德善行马拉松,姐姐接力后,跑出了世间最好的成绩。
新闻推荐
北京4.9万名考生下周高考2867个考场准备就绪据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记者赵琬微强力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依然严峻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