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粽出锅
柴火加温
6月23日,记者来到开发区岳程办事处朱庄社区程元启的家中,程元启正和妻子在家中忙碌着,煮好的黄米粽就要出锅,院子里弥漫着粽子特有的香气。刚出锅的黄米粽,金黄软烂的黄米粘裹着鲜亮的大红枣,热气腾腾。
制作黄米粽是朱庄村的传统手艺,程元启从20岁时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走街串巷售卖,至今已有30多年。
妻子打下手忙着刷锅、添水、烧火,程元启则准备下一锅的材料,清洗提前拣好的大红枣,用网勺淘米。“平时每天煮一锅,临近端午节,买粽子的多,每天要煮四锅。”程元启一边忙碌一边和记者搭话。
说话间,妻子将水已烧开,程元启将洗净的黄米、大枣按比例倒入滚开的锅内,妻子继续烧火,程元启就开始用特制的锅铲不停翻动搅拌。这是费力又关键的一道工序,需要一定的技巧,翻动搅拌的频率要不快不慢,快了米发硬,慢了米会粘锅糊锅,影响口感。程元启不紧不慢一下接一下地翻动搅拌,面对着热气腾腾的大锅,身上的衣服很快就被汗水浸透。持续约40分钟,当锅里的米和枣黏合在一起的时候,就算煮好啦。为了口感好,程元启还会把煮好的米粽留在锅里焖上一晚上,第二天一早上街售卖。
现在的黄米粽仍采用祖辈的传统做法,各道工序靠手工。程元启在继承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一些研究,想要米粽口感好味道好,需采用东北大黄米、新疆大枣,用传统烧柴地锅,要不惜力气下功夫,冬天冷夏天热,没有耐心是做不出一锅好黄米粽的。
据朱庄社区党支部书记程相民介绍,朱庄社区目前有336户居民,自嘉庆年间(1820年左右)距今,制作黄米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贩卖茶叶的村民从江南地区学习改良而来,代代相传。靠着这项老一辈传下的手艺,百姓的收入要比周围的村庄好一些。随着社会发展,就业门路增多,年轻人感觉这项手艺比较辛苦,效益不高,都不太乐意再从事这个行业啦。上世纪90年代,村里有一半家庭都制作黄米粽,那是村里制作黄米粽最辉煌的时候,现在剩下不到40家了。
“制作黄米粽不光为了挣钱,也是希望更多人品尝到我的手艺。有人夸赞好吃,我心里就非常高兴满足。”程元启告诉记者,他现在很喜欢这门手艺,它已经成为他生活甚至生命里的一部分,他会坚持做下去。
文/图 记者 周东伦
新闻推荐
新华社上海6月29日电(记者陈爱平余俊杰)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全国累计接待国内游客4880.9万人次。“无预约不旅游”渐成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