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杨朝钦 记者 陶泓霖)6月28日,记者从东区区委组织部获悉,近年来,东区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组织建设、制度创新、基础保障、能力提升,通过抓组织强核心、抓机制强引领、抓保障强根基、抓弱项强治理的“四抓四强”工作方式,不断提升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城市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
推行“支部建在小区、组织覆盖楼栋、党员联系家庭”工作模式,实现城市社区组织全覆盖。东区在抓组织强核心过程中,积极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赋予街道社区党组织对辖区重大事务的建议权、协调权、反馈权和参与权,以及对驻区单位和在职党员的评价权,大力推进全省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建立改革试点“1+8”制度框架,通过对街道明责、赋权、增能、减负,剥离街道招商引资职能,让街道党工委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
在抓机制强引领方面,东区成立了区委城乡社区基层治理委员会,完善责任机制,探索构建城乡基层治理“2+3”制度体系,将抓城市基层治理纳入班子、书记、班子成员抓党建工作责任“三张清单”,纳入班子目标考核和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内容。
围绕抓保障强根基,东区不断强化社区专职工作者选、育、用、管工作,通过规范管理、畅通渠道、强化激励,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推行“基本报酬+绩效报酬+荣誉奖励”制度,使社区工作者人均基本报酬较以往每年提高约1159元,人均绩效考核奖励达到每年7500元。区财政每年投入2500万元用于社区建设和治理服务,每百户常住居民配套的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达到2万元以上。按照“双400”建设目标要求,东区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改扩建社区办公用房60个,新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4个,争取大企业共驻共建用房2万余平方米。
通过抓弱项强治理,东区积极引导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基层共治,成立了东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吸引182个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推行党组织引领下的小区治理“四会”模式,让居民自己人解决自己事,做到“小事不出小区、难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建成“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85个、便民服务网点2000多个,将129项民生事务纳入受理服务范围,积极推行“三延”服务模式,形成了“逢四说事”“相约星期四”等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新闻推荐
老何在医护人员陪同下出院。据中新社本报讯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9日通报,28日0时至24时,北京市新增报告本地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