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港集团煤码头公司一栋不起眼的小楼里,“藏”着煤码头的智慧“大脑”——智能集控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煤炭就能实现自动装卸。
2019年,天津港煤码头系统化设备全面智能改造,带领团队进行智能化硬件升级的正是煤码头公司孔祥瑞操作队队长张瑞元。这位1985年就来到天津港工作的全国劳模,参与见证了为煤码头安装智慧“大脑”的全过程。
靠一本词典啃下英文资料
中控室里,张瑞元点击鼠标,远在千米之外的翻车机就将满载煤炭的车厢翻转,煤炭倾倒在火车下方的漏斗里,通过传送带和堆料机输送到各个堆场,等待装船……完成一列火车的接卸用不了70分钟。
“别看现在运行一气呵成,在设备调试之初,小事故总让人‘惊心动魄’。”张瑞元说,“起初火车车轮和车皮只有一个轴连着,车轮和转向架直接掉下来,把地下的篦子都砸坏了。”
张瑞元介绍的这套设备叫重型翻车机,是2001年天津港建立机械化煤码头时从国外引进的。也是从那时起,张瑞元被派到煤码头从事电气主管工作。这项工作技术含量很高,很多资料都是全英文的。这对只有中专文化的张瑞元是极大挑战。
“我当时就认识26个英文字母,实在没办法就买了一本《英汉词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找。”张瑞元对记者说。
3个多月时间,张瑞元靠着一本英汉词典硬是“啃”出了整套设备的中文技术工程图。当他拿出自制的中文手册时,同事们都惊呆了。
“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你嘛时候翻译的?白天在单位已经很忙了,你难道不睡觉啊!他干起活来简直像个‘疯子’。”同事刘珺回忆说。
“设备就像孩子,它健康再累也高兴”
从普通操作工成长为技术员、队长,张瑞元始终不忘公司蓝领专家孔祥瑞的教导:干什么都要做到极致。
2009年,公司决定上马建设破碎筛分工程。这项重任落在了当时的操作三队和张瑞元身上。
为了找准破碎机与运行轨道对齐合拢的位置,他每天趴在寒冷的钢轨上测量数据,一段一段地校对,一个点位一个点位地确定,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
为了解各煤种的软硬特性,他爬上火车匣子,蹲在煤垛旁,下到地坑里,和煤块“交朋友”,脸和手都生了冻疮。
破碎筛分工程持续了3个月,张瑞元足足掉了20斤肉。
2018年,天津市煤炭运输推行“公转铁”“散改集”,天津港煤码头火车接待量从每日10多列激增至20多列,并且逐月攀升。
张瑞元顶着生产压力,为服役15年的1号翻车机提前“主刀”做了一台“大手术”,确保了煤炭专列按铁路站点计划正常接卸。
“设备就像孩子,看着它健康再累也高兴。”他说。
给老设备装上智慧“大脑”
2019年初,煤码头公司系统化设备智能化改造全面展开。
就在张瑞元带领团队全力冲刺的关键时刻,煤炭输送皮带机智慧化安全运行遭遇技术难题。
20年来,该设备系统一直沿用人工巡检的方式。“必须把巡检工人解放出来!”他与科研团队碰撞思路、完善方案,最终,一套集影像声音采集分析、热成像温度检测、震动图谱监测于一体的轨道式皮带机巡检机器人装置实验运行成功。
轨道式自动巡检机器人的投用不仅大幅降低巡检人员劳动强度,大数据综合研判技术的应用也为设备风险预判、精准维保提供了技术依托。
“智能化改造给设备更换了智慧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而原有设备已到‘老年’,机械性能必须同步提升。”他带领团队以2号翻车机改造为核心,对设备展开技术攻关。
通过推车机走形模块结构改造,原本3~6个月就要维保一次的推车机轨道实现了在线维护;通过转子压车梁结构模块化整合,维修时长从1天缩短到3小时……
新闻推荐
巷议最近,杭州90后快递小哥李庆恒走红网络。在从事快递行业5年后,今年他被评为杭州市D类高层次人才。根据杭州市此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