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日向有关地区和部门反馈了2019年统计督察情况。督察发现,违纪违法干预统计问题在一些地方、部门仍然存在,一些被检查企业统计数据存在不同程度失实,一些地方对于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的追究有待加强。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统计法定职责履行存在偏差,相关部门通过微信指令、开会布置、层层分解,严重干预统计工作,一些企业数据动辄虚报数十倍。对于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一些地方政府搁置一年多不处分。
统计工作遭受严重干扰
国家统计局11个统计督察组向吉林、宁夏、四川、云南、安徽、江苏、山西、辽宁、河南等9个省份,以及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等2个部门反馈的督察意见均提到,统计违纪违法行为在一些地方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部门统计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地方往往主动干预统计数字,导致数据严重失真。
——微信指令。去年查处的山西省应县严重统计违法案件中,当地经信局违法干预统计工作,县统计局通过微信指令企业虚报统计数据,违反工作职责将统计报表的催报工作交给县经信局承担。
记者注意到,在国家统计局近两年通报的案件中,指令企业报送虚假数据的现象多次出现。有的地方工信部门以“调研”的名义干预企业数据,有的乡镇甚至代填代报企业数据。
“地方政府给企业各种优惠,政府让多报,咱也不好意思拒绝,也不能拒绝。”山西应县一家因数据造假被国家统计局罚款20万元的工业企业负责人说,面对地方政府的要求,企业其实左右为难,既担心得罪地方领导,又担心被列为“统计失信企业”后影响企业征信。
——开会布置。中部地区一位乡镇干部告诉记者,此前他参加过两个“有意思”的会议。县里先是开会,明确要求各个乡镇完成经济增长指标。随后,县里又开会防范统计数据造假。这位乡镇干部说:“有趣的是,传达上级精神的是同一位副县长。连这位副县长也自嘲,“这是开了一个让造假的会议和一个不让造假的会议。””
一名基层统计人员表示,“统计出数字”在具体执行中会遇到来自地方政府的压力。一旦地方政府需要“亮眼”的数据,统计部门很容易被一些强势部门牵着鼻子走。
——层层分解,通报排名。在中部某省内部通报的多起统计违法案件中,个别县区层层分解任务,并对各个乡镇进行考核奖惩,问责排位靠后的乡镇长;个别地市部门甚至印发红头文件,要求县区将按月分解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重点行业和企业,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
记者此前在中部地区一个深度贫困县采访时发现,一个人口不足万人的贫困乡,每年需要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任务高达1亿元。乡长无奈地说,为全面完成各项任务,有时只能虚报,“实际投资十几万元的设施农业项目,至少要报100多万元”。
对违法案件有地方仍在装睡
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显示,自2019年6月18日至2020年6月18日,因提供不真实统计资料,处于公示期的严重失信企业共102家,涉及12个省份。
记者梳理发现,商贸、建设等领域是数据掺水的重灾区。102家统计失信企业中,各类贸易、销售、百货类企业多达22家,与建材、建筑、房地产等相关的有11家。
与此相对应,多地被查出存在固定资产投资、主营业务收入数据严重造假。在被查处的应县统计违法案件中,被检查的4家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全部虚报统计数据,主营业务收入虚报超过30倍。
2017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规定,统计造假案件“处理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年”,有处分处理权限的机关应当于6个月内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移送的统计机构;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期限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1年。
然而,面对统计违法案件,一些地方却在装睡。仅2019年一年间,国家统计局就曾发出四次通报,累计有23起统计违法案件移交地方后,时隔一年多仍无处理结果。此次统计督察反馈也提到,不少地方在压实压紧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方面存在偏差,对于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有待加强。
在统计专家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种可能是地方政府做了内部处理,没有及时上报,还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处理。不管什么原因,至少说明地方政府对统计违法案件重视不够。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耿晔强认为,部分地方有查处、无问责,有可能存在侥幸心理,甚至包庇纵容。一些地方统计造假、弄虚作假之所以屡禁不绝,一方面是出于数字出官的政绩冲动,另一方面是对相关责任人问责乏力。
像反贪腐一样反统计造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设GDP增速指标,目的之一是让地方集中精力落实好“六保”“六稳”目标。然而,在疫情暴发前,多数省份的地方两会已经召开;在全国两会召开前,不少市、县一级的地方两会也已结束,多数地方保留了疫情前既定的经济增速目标,依然面临考核达标压力。
可喜的是,地方统计局正在成为打假主力。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102家严重失信企业中,52%的企业是被省级统计局查处的。
与此同时,统计造假的问责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19年以来,多位一把手因统计造假受到处分处理,体现国家加大对统计数据造假惩治力度的决心。
“造假是个老问题,不能年年有,年年不了了之。”耿晔强说,越是特殊时期,不确定性因素越多,越需要精准数据对经济运行把脉问诊,以便于及时调整政策,保障民生。
统计专家认为,数据造假大都是权力滥用和政绩观扭曲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本质也是一种腐败。对于统计造假,必须进一步加大问责力度并且实现问责常态化,像反贪腐一样反统计造假。
受访统计专家建议,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要多元化,不能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统计部门要发挥对数据指标历史底数比较了解的优势和预测发展的职能作用,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建言献策,尽可能使各项指标的确定符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使考核既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不对统计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在确保数据安全以及保证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商业秘密安全的情况下,加强政府部门、科研商业机构的合作,实现数据共享。同时,在开发区、特色乡镇等,开展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水平。
(刊于《瞭望》2020年第26期,原题为《警惕少数地区“数据掺水”抬头》)(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本次北京疫情的病毒来自何方 中国疾控中心排除动物病毒外溢和武汉流行毒株导致的可能性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记者王秉阳)中国疾控中心26日在官网公布的《2020年6月北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展》提到,北京本次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