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湖北农民工在东莞打工17年,坚持在东莞图书馆看书,今年他失业了,准备回老家。他给图书馆写下一段话,感动了无数人。
有一位朋友,读到“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这句,感叹自己的文字远不如他,因为这句话有真正动人的感情。还有一位在广东的朋友,承诺自己会尽力帮他找工作。而据媒体最新消息,在当地政府帮助下,他不用和东莞图书馆告别了,他将在东莞一小区从事绿化养护工作。
这位姓吴的湖北男子,今年已50多岁。2003年,他去到东莞,后来也成为了东莞图书馆的一位读者。他说,“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在图书馆了”。因为图书馆,为他提供了一个“更大的世界”,他在这里阅读,也在这里成为“另一个人”,接触信息,开阔眼界,认识世界。
过去30年,中国有太多农民工,像老吴这样离开故乡,有很多人离开时年龄比老吴要小得多。《巨兽: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一书讲述了一些深圳富士康工人的故事,他们中有的人甚至对宿舍楼的楼梯都感到兴奋。
几亿人到外地务工,挣钱养家,也怀揣梦想。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变化来自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和前辈们再也不同了,心里装有两个世界,“老家”和“外面”。即便像老吴这样,不得不告别东莞回到故乡,但“外面”的世界,也无法抹杀。
可以说,老吴的故事,代表所有农民工中最有追求的一类:他们不只是为了生存,还追求某种个人的完满。追求知识,也想探索一个更大的世界。阅读和文学,可以给他们安慰,也重塑他们的心灵。
但是,老吴和东莞的故事,也有残酷的一面。东莞这个改革开放初期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成为一个制造业中心,也雇佣了大量的像老吴这样的外来工人,但今年的疫情,让来自国外的订单减少,东莞制造业面临着考验,像老吴这样的务工者,面临着失业的局面。
东莞图书馆则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思考的维度。长期以来,人们关注农民工,只是关注他们和子女(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却很少顾及文化层面。他们也需要有自己的“文化生活”,相信阅读能够为老吴们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撑。他的留言,也说明他能很好地理解自己的处境,“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农民工。”
媒体介入,老吴成为一个让人感动的人物,也因此改变了自己“不得不回乡”的命运(将在东莞一小区从事绿化养护工作)。但是,更多的老吴,可能还是不得不返乡。此事真正有反思意义的地方在于,我们的城市应如何更好地提供图书馆这种公共文化服务。长期以来,一些城市图书馆都不太受重视,一些地方的图书馆名不副实,或者只是空架子,在管理上对“外来人员”又有一些限制。或许,城市管理者都应该向东莞学习,办好自己的图书馆。
一个图书馆和农民工多年的故事,就足够感动人心,也成为城市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平常它看起来不起眼,在各种绩效的统计中也无法反映出来,但是却实实在在地温暖着人心。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张丰
新闻推荐
上海中考第一天将有暴雨、雷电和大风。据气象部门预测,受梅雨带影响,上海6月27日将有一次大雨到暴雨过程,并伴有雷电、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