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6月26日消息,“新冠肺炎疫苗不一定能成为人类的“免疫通行证”,疫苗今年底应用应该问题不大。”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独家专访时说。
“新冠肺炎病毒可能从此改变了人类的工作、生活方式。”吴尊友表示,除非人类能找到有效的疫苗。
但他指出,并非有了疫苗,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实际上,疫苗的问题还是非常复杂。随着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加深,我越发感觉到情况不像最早那样乐观。”
他解释,这源于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引起人类患病的冠状病毒不只新冠病毒,还有非典、中东呼吸综合症以及其他的冠状病毒。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可以用疫苗预防。
第二是,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后,人体产生的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其他冠状病毒的抗体通常持续在半年至一年,而新冠病毒的抗体可以持续多久还有待研究。“最新的研究发现,以前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几个月后抗体就会下降,甚至下降到检测不到。”
吴尊友介绍,人类用疫苗预防疾病的基本原理是,当人体感染病毒后,人体的免疫系统能自然地产生保护。研制疫苗就是模仿这个自然感染、自然免疫的过程。“如果自然感染后,人体都不能形成免疫力,我们研制的疫苗也就没办法来保护人。”
他将新冠肺炎类比艾滋病,人类自然感染艾滋病后,不能形成免疫力,到目前为止,没能研制出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新冠肺炎病毒可能不像艾滋病毒那么极端,但也可能不像麻疹和其他传染病那样,通过疫苗可以产生长时间的保护。根据现有的发现综合来看,感染新冠病毒后,人体产生的免疫力是有时间段的,也就是说,疫苗也只能保护一段时间,这就构成了很大的挑战——要求国家生产大量疫苗,同时要求人一直接种。
基于目前研究得出的结论,疫苗不一定是人类面对病毒的“免疫通行证”。但吴尊友表示,应该说,目前疫苗还是当下最有希望的防控措施,无论是从世界或是从中国的研制情况来看,进展都非常顺利。
他表示,当下有几种疫苗的研制工作都在有效推进,这些疫苗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应用,“应该问题不大”。
一名北京确诊病例为外卖员,曾在“饿了么”平台接单送餐。针对疫情期间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当前外卖员被重点筛查,新冠肺炎病毒难借食品外包装传播。吴尊友指出,订外卖是否会感染新冠肺炎的问题较为复杂。从送餐者角度看,要根据外卖员的感染状况分析和判定。他提到,新冠肺炎病毒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如果外卖员在发病期间配送,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但他同时介绍,以北京市现在的筛查力度来看,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吴尊友介绍,在国家应对新冠肺炎的系列防控措施中,有出台相关的防控指南明确,服务性窗口行业应作为重点监督管理的人群,比如出租车行业、客运交通服务业、餐饮业,以及银行、外卖、快递工作人员等。目前,这些行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已列入新冠重点筛查的人群,且已经基本完成核酸检测。他也提到,事实上,至今尚未出现有人因订外卖感染新冠肺炎的情况。外卖员感染新冠病毒,是否会污染物品表面,接触后传播给订餐者?他表示“可能性较小”,现在气温较热,加上环境干燥,借助食品外包装传播的机会非常小。他强调,从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和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的污染来看,新冠肺炎病毒若是借物品污染传播,也是发生在潮湿、低温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使病毒可以存活较长时间。(原题为《吴尊友:新冠肺炎疫苗不一定能成为“免疫通行证”》《吴尊友:外卖员被重点筛查 病毒难借食品外包装传播》)(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6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6月北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展”,其中病毒来源分析中指出,从2例确诊病例及北京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