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在古代诗词里,桥作为一种建筑样式是比较常见的意象,比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文。
中国是桥之大国,不少桥梁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堪称创举。而除了建筑层面上作为涉水通道的实用性功能存在,它也承载着太多的文化意义,现在人们往往用它象征“联系”,是人与人、国与国沟通交流的纽带。
正是因为桥所兼具的自然和人文属性,桥在文人墨客笔下也常呈现出诗情画意的美,下面我们通过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诗来体会桥在诗歌中的韵味。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贾岛的这首《题李凝幽居》,记录了诗人走访友人李凝,却没有遇到对方的一件小事。
一天,诗人去郊外拜访隐居的朋友,当他到达好友住所时,看到附近没什么邻家,显得闲适宁静,只有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园子。
此时天色已晚,皎洁的月光洒下淡淡清晖,一片寂静,诗人轻轻叩门无人应答,却惊醒了在树上休憩的鸟儿,引得它们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这句里的“敲”字历来被人称作神来之笔,这里用鸟声的“闹”来衬托环境的幽静,一静一动,在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描摹下,极具画面感。
关于“敲”字的选用,还有这样一个典故,有“苦吟诗人”之称的贾岛,有一天恍恍惚惚骑驴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被人抓了起来。
同为大文学家的韩愈问清缘由后,才知道贾岛是在为诗句里的“推敲”二字苦恼,于是,韩愈不仅原谅了贾岛的鲁莽,还告诉他用“敲”字更好。两人还因此结缘成为挚友。
回到诗的后半部分,既然友人不在,那就只好打道回府,然而穿过一座桥,眼前的景色真是让人大为惊叹。
在月光的照耀下,山间云雾升起,云朵随风飘动,似乎山石也跟着一起移动,诗人忍不住感慨道“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我”只是暂时离开啊,今后还会回到此地,兑现当初和好友相约一起归隐的诺言。
这首小诗语言质朴,并没有复杂深邃的思想表达,草径、荒园、宿鸟、野色、云根,这些寻常的自然景物,在诗人细腻的感官神经下,显得十分幽美迷人,字里行间也透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而在这首诗中,本是人们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的桥,经由诗人善于发现的眼睛,也承载着他对理想生活的期许。
贾岛的诗描绘了一幅恬淡幽静、隐逸和谐的田园风景,桥在诗句里是空旷寂静的山野里一处美妙的点缀,别具自然旨趣。
而不同造型的桥也是古代绘画作品中的常见描摹对象,下面我们通过清代画家董邦达的一幅《断桥残雪图》来直观感受一下。
▲《断桥残雪图》清 董邦达
纸本设色 133cm×6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描绘的是杭州西湖上的著名景点“断桥残雪”这一景观。整幅画的构图大体呈“之”字形,远处的崇山峻岭银装素裹,白茫茫一片,彰显出万籁俱寂的景象。
近处湖畔树木林立,几座亭台屹立其中,而被断桥分割的西湖,水面平静,好一派残雪笼罩的寒冬美景。
从画中视角看过去,简笔勾勒的断桥与远处的古塔两相对望,为朦胧的西湖山水增添了许多人文气息,有山、有水、有塔、有桥,倘若置身其中,简直美不胜收。
技法上,画家的笔法运用十分娴熟高超,山峦的起伏交错显得层次分明,光秃秃的树木枝干萧条零落,令画面的整体氛围寒气逼人,给人一种孤傲冷艳的美感,可以说这幅水墨画既严整自然,又格调清雅。
关于画的创作背景,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那时乾隆皇帝南巡前后,都会有官方绘制的“西湖图”问世,或是作为皇帝南巡的导览图,或是总结皇帝南巡的“圣迹”。
董邦达的绘画技艺很受皇帝欣赏,这幅画的创作契机就是用来供乾隆皇帝南巡参照,也是他绘制的大量“西湖图”系列中的一幅。
作品下方不仅有“臣董邦达敬绘”的署名,最上方还有乾隆帝的亲笔题诗。
我国是桥文化的故乡,在建筑学意义上,从古至今像赵州桥、卢沟桥等名桥,都可以说是世界桥梁艺术的奇迹,而从建造工艺、人文理念延伸出去,经由历代文人的吟咏赞叹,桥所承载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变得愈发丰富。
不同的桥,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创作背景,往往也寄寓了人们独特的思想情感,可以说,世间桥,魅力无穷,讲述着人类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
《诗书画》同名图书现已面世
《诗书画》播出时间原标题:《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严禁三类涉疫风险人员出京 严格管控中高低风险地区进(返)京人员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谢昊)记者从18日上午召开的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防止疫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