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部分水域出现蓝藻较大面积聚集 如何确保太湖“安全度夏”?

来源:澎湃新闻 2020-06-15 08:58   https://www.yybnet.net/

日前,有媒体报道:因气温快速升高,太湖部分水域出现蓝藻较大面积聚集。特别是受高温少雨等因素影响,蓝藻集中大面积暴发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加大,今年太湖“安全度夏”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

6月13日,科技日报记者来到无锡市滨湖区马山环湖大堤上看到,这里靠岸堤的一侧确实已集聚着大量蓝藻,呈现线条形状分布,并散发出一阵阵难闻的特殊气味。

那么,历经12年治理,太湖蓝藻为何仍会年年局部发生?目前,在太湖蓝藻防控防治上, 用上了哪些治水新方法新技术?下一步,该从哪些方面发力科学系统推进太湖治理,确保沿湖城市饮用水安全?

今年太湖气象、水文条件都利于蓝藻生长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大型浅水湖泊。太湖整个湖泊面积为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线全长393.2公里。其西和西南侧为丘陵山地,东侧以平原及水网为主 。

记者从无锡市水利局相关部门了解到,太湖蓝藻每年在无锡段都有局部发生。这是因为蓝藻层会在风力作用下,向下风处聚集。而无锡正地处太湖北部,夏季太湖盛行东南风(S),无锡处于下风向,整个太湖生长的蓝藻均被吹到了太湖无锡水域,加之无锡湖岸线绵延曲折,湖湾又众多。这些湖湾多变的地形地貌,使蓝藻易进难出,也致使其快速聚集。

“想要有效控制蓝藻暴发风险就必须对蓝藻生长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有清晰认识。经过多年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国内学术界对此已有较清晰的认识。”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勇教授说。

蓝藻水华是指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蓝藻、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后并在短时间内从水中上浮到水表面,或是由于风的作用在局部地区大量聚集,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

江苏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高永教授告诉记者,太湖蓝藻暴发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自然生态环境,包括气象、水文以及地理条件。日均气温高于20℃,光照充足,在顺风向的湖湾和凹岸水域就具备了蓝藻暴发的自然条件;

二是蓝藻快速生长所必需的氮、磷、有机质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水体达到富营养化程度就为蓝藻暴发提供了环境基础;

三是还必须有基数较高的蓝藻种源,并成为优势种群。

“很多藻类具有自身固氮作用。究竟氮磷对水体富营养化二者的贡献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马放教授说,从目前研究来看,当磷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即使氮浓度很低,它也可以在湖里面进行繁殖。因此,只有研究摸清楚蓝藻生长变化的规律,才能更好地进行控制。

相关专家介绍,5月11日卫星遥感解译太湖蓝藻水华面积822.6平方公里。太湖流域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监测结果显示,太湖蓝藻平均密度处于较高水平。

苏州太湖。图片来源:新华日报

在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钱飞跃副教授看来,太湖地处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仅给临近湖体带来了动态污染输入,也形成了累积性内源污染。今年的太湖气象、水文条件都利于蓝藻生长,导致今年蓝藻暴发时间早、范围广 ,给太湖安全度夏带来挑战。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太湖安全度夏和流域水源地供水安全,太湖流域管理局应地方之请求,于5月21日及时启动引江济太水资源调度。同时,部署加密、加强太湖蓝藻监测预警,全力做好太湖蓝藻水利防控工作。

目前,已经建立了太湖湖体、饮用水水源地和出入湖河道水资源动态监测系统,涵盖水位、流量、水质、蓝藻密度等水文气象和水生态要素的“空天地一体”监测网络,对蓝藻发生、变化情况进行全面感知,对太湖蓝藻水华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智能预判,并加强与流域各省市沟通协调,强化会商分析、预测预报、工程调度及巡查督查,全力做好太湖蓝藻水利防控各项工作,保障流域供水和水生态安全。

太湖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

“自无锡发生“供水危机”以来,从中央和地方高度重视太湖治理。为了控制太湖蓝藻,国家和地方均从污染源源头减排、入湖河道氮磷拦截、水体生态修复、引入清洁水源等多个方面实施了大量工程技术措施,并有针对性性地开展科学研究等工作 ,在太湖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有的已得到应用,为太湖水环境治理和太湖安全度夏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李勇说。

目前,太湖是无锡、苏州最重要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其中,2019年,苏州从太湖水源地取水量达到8.3亿立方米,占到全市取水总量的54.9%。尽管太湖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常年稳定在100%,但太湖湖体(苏州辖区)总体水质处于IV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5.8,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用苏州市政府相关领导话来说,“太湖饮用水源地风险防控仍不容忽视。要未雨绸缪、充分准备,确保太湖安全度夏,全力推动太湖水环境持续改善。”

高永介绍,现有的蓝藻治理技术主要包括机械除藻、鱼虾除藻、生态修复等。但这项技术通常只能在湖泊局部实施,只是暂时消减水中蓝藻的数量,并不能彻底去除蓝藻的根本养源。

目前,太湖流域尚未有效控制的根本养源的污染源主要有流域范围农田化肥的过量使用、部分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未完全截留、初期雨水没有完全收纳等。其中,蓝藻处置是太湖治理面临的现实难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整合力量加强科技攻关,探索推进蓝藻资源化利用,合力突破太湖治理的瓶颈制约,确保太湖水质持续改善、生态持续好转。

“近年来,尽管周边各地采取了卓有成效的生产、生活等污染源减排与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措施,目前外源基本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但由于太湖具有面积大、位于长江流域下游、入湖污染源复杂、底泥不可能全面实施清淤、湖水中氮磷污染物的本底浓度较高、湖体内生物死亡后消解释放有机物和氮磷元素等原因,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藻类仍然可以得以生长,甚至在局部地区还可能发生蓝藻暴发。”钱飞跃说。

太湖梅梁湾拖山岛。图片来源:中国环境报

专家们认为,应该说, 连续12年太湖水环境治理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太湖蓝藻暴发的范围和程度均呈现下降趋势。多年治理经验表明,太湖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下一步,要从根子上解决蓝藻暴发问题,应确立治藻先治水的理念,坚持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要加强科学研判,提升精准治理的效率,严控污染物入湖,设立生态缓冲区,联合开展清淤和底泥原位修复,削减内源污染,优化生态系统组成,增强水体自净能力;要提高污水处理厂氮磷排放标准,减少尾水氮磷排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田化肥、农药的用量,加快湖水更新频率,提高湖水的稀释扩散能力。同时,要加强湖区的生态建设,避免蓝藻成为优势种群。

宜兴市相关领导提出,要优化处置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全力抓好督查组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持续优化蓝藻打捞处置运行管理机制,不断增强蓝藻打捞处置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隐患排查 ,强化应急处置,加强风险防范,动态掌握藻情状况,进一步完善蓝藻应急打捞处置预案,及时备足人力、装备、物资,并加强区域协作,全面落实各项责任制 ,凝聚起治太工作的强大合力,确保太湖安全度夏、安全度汛。

来源:科技日报(未注明来源的图片均由余磊摄)

原标题:《太湖蓝藻局部发生,该如何确保“安全度夏”?》

新闻推荐

1949,中国何以避免“划江而治”

连载

相关推荐:
第一次进书店2020-06-15 08:53
猜你喜欢:
评论:(部分水域出现蓝藻较大面积聚集 如何确保太湖“安全度夏”?)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