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大半时光都在路上。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他无疑是最佳代言人。
他爱工作、爱旅行、爱美食,活色生香地陪伴青年们成长,树立了文学成就和生活美学的标杆,以至于热爱他的人们往往忘记了,那些生花妙笔,都诞生于半生颠沛流离的羁旅中。
苏轼“历典八州”传为美谈,换言之,总在搬家。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和高铁的时代,他一路被贬至杭州、密州、徐州和黄州,直至岭南的惠州和天涯海角的儋州,“再无处可贬”了。“东坡处处筑苏堤”和“日啖荔枝三百颗”,都发生在迁徙的路上。要写一本苏东坡谪官记,顺便也就写出了一本自助游手册和一部浚湖筑堤史。
于文学,苏轼毋庸置疑是一位全能型选手。他自幼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诗词文章信手拈来,且敢于突破陈规,在汴京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后,更是致力于攀登创作巅峰。他的诗富有新的生命,具有新的境界,与黄庭坚合称苏黄,为北宋的代表。他的散文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
从五代到柳永,词与音乐不可分割,内容也多为艳情别意。但苏轼的词,别具一格。他的写作题材跳出了莺莺燕燕儿女情长,而是以朴素真挚的笔调抒写生活,不只关心词的传唱与流行,更思考其文学意义。他让宋词,拥有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广阔天空。
他将个人对生命的思考,写进了词里,他将自己对文学革新的观点,表现在词中,于是他的词,具有超越时代局限的文学和审美价值,用任何派别来归类都不够准确,或许它们只适合被称为“苏词”。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亲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苏轼传有《东坡乐府》二卷。《全宋词》辑其全篇346首,残篇15首。
那首传唱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在密州。那一年他四十岁,人到中年,任职密州太守。题记已明白无误地交代了,这是“大醉”后之作:“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此时在齐州任掌书记的弟弟苏辙。苏轼这个“别人家的哥哥”,在密州遥望齐州,飘飘欲仙而又面对现实,作出了这一首无人能敌的中秋佳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苕溪渔隐丛话》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仰望明月,敞开胸怀,是大醉后高歌的理想,思念亲人,百转千回,是醒来看见的现实,词人在理想与现实中兜兜转转,在自然与人生、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从古至今,如月亮与六便士。
一首《临江仙》,写在真正的“东坡”,是自嘲,却有了无可奈何中的片刻消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情绪随处境起伏,写于黄州的《定风波》,却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然开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题记已然立意明朗。“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该是经历了多少风雨后,才能拥有这一份“同行皆狼狈,余不觉”的淡定超脱?
开拓是苏轼的创作理念。似水柔情不是他的招牌,相比“凡有井水饮处皆歌柳词”的柳永,和“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苏词吟咏的题材是大江东去、千古风流,那是他的气韵,也是他的精神追求。于是我们往往忽视了,其实他是一个真正懂得浪漫的词人。
在他人的诗中,“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苏东坡却以缱绻柔情为杨花正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透过春光,看见的是世人心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一首《江城子》,写出了多少人的思念之苦。通篇白描,因为真挚的情感从来无须刻意,此时无声,只需任凭心意流淌,便自成绝唱。
我们为什么爱苏轼?是因为他在半生漂泊中不曾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是因为那以不变的豁达洗去一路风尘的智慧。漫步人生路,苏词长相伴。
他在一次次的旅行中,塑造了风格鲜明的人格魅力,丰富了自己的人生思考,并让它们真诚而坦荡地流淌在字里行间。为文学而作词,为人生而作词,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苏东坡。
□刘睿
新闻推荐
日前,黑龙江省委巡视组向牡丹江市所属10个县(市、区)反馈了巡视情况。至此,十二届省委第六轮巡视反馈工作全部结束。其中,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