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被冒名成“毒贩”10年,纠错不该这么难

来源:新京报 2020-06-06 00:40   https://www.yybnet.net/

■来论

“一用身份证,就会有预警信号,几分钟后就被警察带走搜身、尿检……”又一起“被冒名事件”日前引人关注。

据报道,2009年云南镇雄县男子王道义的异姓堂兄林贤东,因贩毒被抓后自称“王道义”,结果案件从侦查到判决都错用了王道义一名。王道义也因此戴上“贩毒”帽子,生活受到巨大影响,甚至无法外出打工。

之所以说“又一起”,是因为近年来类似案例屡见报端。诸如“被吸毒”“被贷款”“被老赖”“被追逃”……无一例外,身份被冒用都给无辜的当事人带去不少麻烦,让人不堪其扰。例如,在此事中,王道义就因其“犯罪记录”,不能坐火车和飞机,只能坐汽车;无法出去打工,一度只能去昆明捡垃圾卖。

如今,林贤东已出狱,但王道义却“犯罪记录”难销,这其中,当年的办案部门难辞其咎——林贤东贩毒被抓,在调查、审理、裁决等环节,只要比对一下信息就很容易发现身份问题。但镇雄县人民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坦言,“我们当时没有派人去核查身份”。而这已经不是大意那么简单了。

从纠错层面讲,案件办理过程中的失误,显然不能让被冒名者埋单,及时纠错本也是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但自从2010年得知自己有犯罪记录后,王道义就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却一直未能解决,当地相关部门可以说是错上加错。

跳出此案来看,“被冒名”事件并不少见,而被冒名者为自己“正名”难,似乎已成一种维权痛点。要消除这类维权痛点,降低被冒名者的维权成本,首先就要相关部门能够正视公民权益,畅通纠错程序。

此外,也需要各部门间增强协同治理能力,避免在纠错程序中“踢皮球”,无端耗费当事人的精力和时间成本。现实中,被冒名者维权也的确多是被程序繁复所累,而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本非难事。

说到底,事后纠错终归是对失误的弥补,相形之下,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能够减少类似的“工作失误”,以避免“冒名事件”的发生。

□伯扬(媒体人)

新闻推荐

清零!湖北新增出院病例3例 全省无确诊病例

本报讯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5日通报,2020年6月4日0-24时,全省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0例,新增疑似病例0例,新增出院病例3例...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被冒名成“毒贩”10年,纠错不该这么难)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