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截图
5月22日下午,记者专访前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他表示,只要中国不断发展,香港仍然会得到各地投资者和人才的青睐。
作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荣休讲座教授的刘兆佳,曾任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港府智囊的首脑,长期致力于香港问题研究,对香港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对香港审慎乐观港人会明白动乱无益
新京报:此次全国人大审议涉港决定草案,你怎么看?
刘兆佳: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针对香港的法律,意在通过果断、强力的手段平息香港动乱,这充分显示国家维护对港主权、防范特区管治权落入敌对势力手中的决心。
新京报:在前几年,你曾提出“香港不会成为动乱之都”“‘港独’已经萎缩了很多”等看法,如今你还是这样想吗?
刘兆佳:“港独”作为一股力量并不强大,更多的人往往以认同、同情“港独”作为宣泄不满的手段。香港去年发生迄今尚未完全平息的动乱,无疑严重破坏了香港的稳定和秩序。一些香港人在仇恨、恐惧和偏执的驱使下失去了理性、包容,甚至公然从事违法和暴力行径。
我对香港的态度仍然是审慎乐观的。一方面从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大局出发,中央必然会采取有效措施来匡正香港的乱局。另一方面则是香港人最终会从“集体失智”的状态中苏醒过来,明白长期动乱对自己有害无益,对延续“一国两制”不利,从而恢复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公民所应有的理性和务实精神。
香港人均收入仍超内地大城市
新京报:香港回归时GDP接近内地的五分之一,20多年过去了,香港已经被内地很多城市超过,这也是很多港人不能接受的地方。
刘兆佳:改革开放政策让中国在短时间内取得辉煌的经济成就,我感到高兴和自豪。香港已经是一个颇为成熟的经济体,经济以中低速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事。当然,那些怀抱反共反华心态和那些对内地同胞怀有“优越感”的香港人肯定觉得不是味儿,甚至产生某种逆反情绪。
不过,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香港的经济发展其实并不逊色。虽然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已经被若干内地大城市超过,但香港的人均收入仍然超越内地大城市,而且在“一国两制”下,香港作为高度开放的国际大都会,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仍然发挥着内地大城市难以发挥的独特作用。
新京报:你觉得,20多年来香港错失过哪些机会?
刘兆佳:如果香港回归后不是面对着部分香港人对中央和内地的抵触情绪等问题,香港其实可以大大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的速度,让香港得以有一个更多元化和广阔的产业基础,拥有更多的高新技术和高增值的产业;香港也可以趁机为缩小贫富差距、改善居住环境和向年轻人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多做一点工作;香港还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家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在经济上提升自己、增进自己对国家的价值和改善香港人与内地同胞的关系。
回顾过去20多年,香港的确没有把握好各种其他地方艳羡不已的发展机遇,反而往往把机遇拒之门外。
新京报:深圳的诞生源自香港的存在,但是一些香港人对于深圳态度暧昧,港深机场联络线进展缓慢,港珠澳大桥没有连通深圳。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兆佳:长期以来,香港人对深圳的关注不足,看不清楚深圳的发展对香港的启示、好处和挑战何在。不少香港人还是热衷于面向西方、崇尚西方,对强化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不积极,甚至担心过度经济“融合”会削弱香港的“高度自治”和危害香港的经济利益。
港珠澳大桥之所以没有联通深圳,是因为部分香港人担心货物会因此而绕过香港而从深圳直达珠江西岸,对香港不利。港深机场联络线进展缓慢除了因为担心深圳机场的竞争外,也担心成本效益不足而成为“大白象”工程。
只要中国不断发展香港仍受资本青睐
新京报:香港在城市治理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有哪些是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
刘兆佳:内地城市化迅猛发展,对现代化城市管理的知识和经验的需求很大。香港在交通运输、治安、廉政、楼宇、法治、监管、仲裁、医疗、福利和服务供给、公益慈善、救灾、发挥非政府机构作用等方面的管理和工作还是值得内地城市借鉴的。可惜的是,过去一年来发生的特大暴乱和过去几个月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损害了香港繁荣稳定的根基。
新京报:年初穆迪下调了香港的评级,你对香港的前景如何看待?
刘兆佳:穆迪此举产生的心理影响比实际影响为大,主要是因为香港特区政府和公共机构的财政状况相当健全,举债的需要很低。再有,尽管香港经历了超过一年的动乱,香港的金融状况仍然稳定,金融体系运作正常,外来资金仍然不断进入。只要中国不断发展,香港作为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角色仍然会得到各地投资者和人才的青睐。
新京报记者李玉坤
新闻推荐
□范良伟历史是一面镜子。隔着历史的长河,我去读“学海”傅山。生活在十七世纪中叶明清之际的傅山(1607年—1684年),山西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