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廷刚
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营造最优营商环境,许多地方可谓高招迭出、新措不断,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市场主体的满意度、收获感和区域的幸福指数、发展指数。
但也有一些说起来头头是道、听起来耳目一新的所谓改革之举、创新之为,与政策出台的初衷、与社会各界的期许、与发展实践的检验相比而言还有很大差距,甚至社会啧有烦言。这是为什么呢?说到底,这是为“改”而改、为“誉”而改,就是不为解决实际问题、不为增进社会福祉而改。
例如,有的地方出台“拿地即开工”的创新举措,听起来很美,但真正实行起来却仍有许多待改进、需提升、要完善的地方。因为“临门一脚”看似踢得很漂亮、很闪亮,但前期部分环节的准备工作仍然耗时冗长、材料繁琐、程序复杂,可谓“东风虽怡人,来路却迟迟”。山隔路阻、一路“迟迟”,无形之中让这怡人“东风”打了些折扣、丢了些温暖,相反多了些无奈、添了些尴尬。
如何才能东风吹得花万树、万紫千红始见春呢?我觉得至关重要是做到“两个遵循”:
遵循主体至上,实现效果优先。要坚持问题导向,真吃透问题,吃透真问题,把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清单化管理、流程化处理,共性问题制度规范、个性问题举一反三;要坚持精准施策,因地、因时、因企、因人、因事等施策,不搞一刀切、大呼隆,要搞精而准、“特效方”;要坚持效果导向,刀在石上磨刃、药在病上见效,改革好不好、创新对不对、政策有无效,要让利益受体、市场主体能说话、敢说话,让他们作裁判、当评委、打打分,而且说的话、打的分要管用、管事,真正做到无权但有权重。
遵循效率至上,实现“提前效应”。大医治已病,但更治未病。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察大势、观大局,识于未发、察于未萌,把时间抢在时间前面、把办法想在问题前面,以有识之见谋有效之措,以有效之措破不虞难题,这样才称得上有担当、能担当、善担当。如果凡事慢三拍、见事钝三分,那么花言春来早、也怕行动迟。
改革不是作样子,创新不是搞噱头,善为更不是假把式。唯有以百姓心为心、群众痛为痛,谋事时开对症药、抓特效方,干事时真枪实弹、真招实招,才能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市场主体真正感受到春风拂面,意气风发走在干事创业的大道上。这才是春天来了的感觉。
新闻推荐
2020年全国两会大幕将启。根据人民网·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联合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的“2020年全国两会各民主党派提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