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邹桥:集体式孑然一身 让独处的人失去暧昧的语境

来源:澎湃新闻 2020-05-15 14:38   https://www.yybnet.net/

邹桥,90后,澎湃新闻视频记者:

作为一名视频工作者,我习惯于记录影像流动的过程,而非摄影所强调的“瞬间”(或许我理解有误)。摄影于我基本上属于兴趣爱好。我在香港浸会大学读电视及数字媒体制作艺术,思考模式偏向于动态画面。但本质上,照片和视频是同质的,它们所承载的内容是一致的,以及它们对观看者的要求也是类似的,即“凝视”。在学习电影的过程中,我受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的影响很深。在他缓慢而冗长的镜头下,我可以感知到时间和空间的真实存在,并完全将自己的认知投射在他所创造的电影世界中。人物(演员)任何细微的思绪,通过时间的延续而积累,从而延伸到当下处境之外,对人类生存状况更深层次的探索。(而同理去看蔡明亮的电影,二十分钟的镜头,聚焦在老迈静态的人脸,感知对死亡的恐惧。)这是影像最纯粹的力量。当然,也只有好的影像才值得凝视。

我的工作,就是去寻找那些生活中值得我凝视的细节。对于按下的每一次快门,只能说是对人物当下处境的一种描述,他们或有”逃离“的举动,或有”反抗“的举动。这种”出格“,仅是在特定时间对特定困境的回应,而对于他们生活中更大的问题,依旧没有答案。

突然而至的新冠疫情触发了我很多思考,启动了我的相机快门。

2020年1月7日,上海火车站。春运即将开始,乘客等待开闸检票。

2020年1月11日,上海火车站。乘客踏进回家的列车内。2月10日,昆山与上海交界处,一位老人等待防疫检查。

2020年3月5日,上海普陀某小区,温度回暖。老太晒被褥的同时也透透气。

2020年2月9日,上海虹桥机场。上海援鄂医疗队集结,等待出发。

2020年3月7日,上海奉贤某隔离酒店内。接待处安保人员坐在岗位上休息时睡着。

2020年3月9日,上海长宁区某办公楼。走廊尽头,保洁阿姨躲在角落里刷手机。

Q: 日常喜欢在什么地方拍摄?

没有特定的地方,随身会带个傻瓜相机放衣服口袋,看到什么拍什么,废片也特别多。但毕竟我的生活比较单调,常走的路,就是家到地铁站。

Q: 在疫情下什么样的瞬间或者主题最打动你?

我希望能拍摄到素不相识的路人对周围环境放松警惕的瞬间。在疫情之前,可能是那些在暴露环境下偷睡的人;而在疫情中,类似的主题就变成那些最早回归“正常生活”的人。

2020年3月14日,上海万航渡路某小区。气温骤降,这位阿姨站在小区门口直哆嗦。

3月17日,上海复兴公园。下午,一位男士站在湖边发呆。他自称是一名餐厅的厨师,疫情期间,工作量骤减,无事可做。

3月17日,上海复兴公园。一位老大爷出园时和保安闲聊几句,彼此都很开心。2020年3月23日,复兴公园。小女孩与伙伴绕着喷泉追逐,差点摔跤。

2020年3月23日,复兴公园。整个上海的春天都顶在这位阿姨的头上。

Q:在2个多月的拍摄过程中,感受到城市和人们有什么样的转变么?

A:总体的感受是,城市变得冷清,取景器里的人物变得“无趣”。保持社交距离,让每个人开始“自我隔离”,而这种集体式孑然一身,让独处的人失去了暧昧的语境。再一个感觉即是,周围一些人开始显露疲态,可能是复工复产后回归正常生活的象征,也可能是口罩戴久了缺氧。

Q: 随着疫情发展,这些形形色色的口罩之下隐藏着什么情绪呢?

A:疫情初期,口罩是一种防病毒的工具,大部分人因为惶恐而戴口罩。在现在这个阶段,口罩变成日常穿搭,或者可以理解成社交前必扫的“入群二维码”。两个戴口罩的人相遇,就像网友隔着手机打字交流,只能猜测对方的情绪。所以这些口罩下隐藏着什么情绪,我不知道也懒得猜。

Q: 在这种历史时刻您认为作为一名摄影师/摄影爱好者能够做到什么?

A:其实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记录的更多的是自己无聊的生活,而疫情可能只是生活的一小段。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不摆拍。既然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决定性瞬间,我不希望自己回望生活碎片的时候,发现里面掺杂了广告公告牌。

2020年3月17日,上海复兴公园。公园开放第二天,一个老人放起了爵士乐,其他的人随着跳舞。保安赶来,以人群聚集为由关停了音乐。

3月25日,某音乐酒吧。伴随着老板弹奏的蓝调音乐,客人们聚在一起跳舞。

3月31日,浦东国际机场。偷拍迎面走来的志愿者,被她发现了。

3月16日,上海淮海中路瑞金一路路口。我坐在飞速行驶的出租车上,推着自行车的老大爷在等红灯的间歇若有所思。

2020年4月1日,浦东国际机场。凌晨1点,等候入境旅客的工作人员短暂休息。

3月10日,上海苏州河宝成桥下,人们戴着口罩在黑暗的河边跳舞。随着疫情好转,广场舞逐渐恢复人气。

【关于摄影】

Q:你在香港浸会大学学习电影制作,在日常工作也是以视频来主导自己的思维,毫无疑问这将影响到你观看事物的角度,在拍摄这组照片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两种观看方式在“打架”还是“相好”?你是如何理解这两种不用视觉语言并去平衡它们?

A:这个问题有点难回答。单说流动影像的思维方式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思维逻辑。现在新闻视频工作的思维方式和我之前所训练的也不一样。我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平面摄影,所以不好比较。但这并不影响我观看周遭事物的方式。从观众的角度,打破固定思维是观看的前提。对于创作者亦如此。重点在于,所看到的,是否真实。
Q:你是如何理解摄影(图片)?

A:现在的我还是比较认同,影像(不止平面摄影)是一面镜子,观众只能从中看到自己。创作者不可避免需要回看自己的作品,也是作为旁观者去审视自己,去反思。所以,在这种认知的前提下,摄影的过程,就是不断重新认识自己,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Q:你使用什么相机拍摄?为什么?

A:平时使用比较多的是一款傻瓜胶片相机。没有特定的选择原因,一个是胶片颜色好看,二是用习惯了。(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疫期笔记 | 拉维·提德哈:空电视

【编者按】疫情还在世界蔓延。数亿人隔离在家,尽管在狭小的空间里每日焦虑,但都期待着明天会好起来。在这些人中,作家可能天...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邹桥:集体式孑然一身 让独处的人失去暧昧的语境)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