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应赞同社交隔离而不是相反。
新冠病毒肆虐,世界各国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强制人们保持社交距离,从而减慢其传播速度。
这些措施松紧程度不一,而我国则采取了彻底的封城政策,一度强迫居民居家隔离,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因此,社交隔离对抗新冠疫情非常有效且重要。
社交距离比自我隔离更需坚持
虽然自我隔离也是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种形式,但两者之间存在重要区别。自我隔离的目的是防止已感染人群、或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将病毒传播给他人。保持社交距离的范围则更宽泛一些,目的是防止人员混集、导致病毒在人群之间传播。因此,保持社交距离更需坚持。
最新计算机建模研究警告世人,除非有疫苗或特效药问世、或采取了激进的隔离措施,否则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也许需要断断续续地维持到2022年。这是因为,虽然采取这类措施可以推迟爆发高峰期的到来,但假如病毒存在季节性变化的话,疫情仍有反复的可能。
保持社交距离为何如此重要
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之所以能成为如此重要的抗疫策略,自然有其原因。
在疫情爆发早期,平均每位感染者会传染2至3个人。这种传染能力被流行病学家称作“传染数”。相比之下,流感的传染数介于1.06至3.4之间,具体视毒株种类而定。据一项研究指出,西班牙流感的传染数约为1.8。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之一)的传染数介于1.2至1.83之间。而大多数对新冠病毒的估测认为其传染数为1.4至3.9不等。
新冠病毒潜伏期一般在5天左右,但最长可至14天。假如你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依然保持正常的社交活动,你就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两三位朋友或家人,而他们每人又可能感染两三个人。这样一来,短短一个月之内,一起病例就会发展成244起病例;两个月之内,这一数字就会激增至59604。
此外,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也会将病毒传给他人,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这些人也许不知道需要自我隔离,但如果能自觉保持社交距离,就能在无意间阻止病毒的传播。
社交隔离可切断病毒传染链
对武汉疫情的研究显示,大规模管控措施的实行成功,使武汉的传染数从2.35降到了接近于1。而当传染数达到1时,病例数就不会再继续增加了。
中国的疫情模型显示,严格保持社交距离是降低武汉和湖北传染数的关键。研究总结道,疫情暴发后决定封城的时间越早,疫情最终达到的规模就越小。
保持社交距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压平曲线”,即延缓病毒的传播速度。其原理在于,社交隔离可防止感染者与健康人群密切接触,从而切断潜在的传染链。而延长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时间,让病情晚一些发展到顶峰。这样一来,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急需救治和医疗资源的人数就会少得多。
我国专家建议保持1米社交距离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表示,社交隔离措施有两个层面。
其一,停课、停工、封城等措施,让大家尽量闭门不出,避免人群聚集。这主要依靠政府主导,能在大范围内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其二,在不得已外出时与人保持安全距离。胡善联解释说,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即患者通过说话、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含有病毒的飞沫喷出,被周围人吸入,从而引起感染。飞沫直径一般在100~200微米,由于重力的作用很容易落到地面,喷射范围一般不超过1米。因此,我国专家建议,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比较合适。本报综合
[链接]
4种社交距离,越远越有利抗疫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划分为四种:
1.公共距离:近范围为3.7~7.6米,远范围在7.6米以上,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极为生疏的交谈及非正式场合。
2.社交距离:1.2~3.7米,就像隔了一张办公桌的距离。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流,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
3.个人距离:0.45~1.2米,一般伸手就能碰到对方,是非正式个人交谈时最经常保持的距离。
4.亲密距离:人际交往中的最小距离,通常在15厘米之内。亲人、很熟的朋友、情侣和夫妻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在周围划定出一个“自我空间”,当有不熟悉的人“闯入”这个空间,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
新闻推荐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消息,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爱婴坊母婴店将一款固体饮料冒充特医食品销售给牛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