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非常重视荒漠化防治,长期以来为此付出了艰巨的努力,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库布其沙漠成功的治理实践,为推进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治沙还绿的“中国经验”。长篇报告文学《春归库布其》就是聚焦这一题材,礼赞那些治沙人殊勋茂绩的。
《春归库布其》由国家一级作家和谷、盘锦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春风共同创作完成。全书分为“弓弦”“治沙”“头羊”“筑路”“绿风”“沙缘”“深耕”“同富”“样本”“守望”十个篇章。每个篇章既独立成文,又彼此交错相互映衬,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了一代代库布其人勇敢面对自然灾害,挑战人类极限,合力应对肆虐风沙的不屈精神及治理模式,奏响了一首撼天地、泣鬼神的生态革命之曲,谱写了一部宏伟瑰丽的治沙史诗。
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许多人说北京的沙尘暴过去比现在强烈,还有人从老舍、林斤澜等人的作品描述中找出了“旁证”。或许,近年来北京沙尘暴越来越少见,与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有一定关系。至少,现如今的库布其沙漠没再给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环保“添乱”。
很多人对治沙的了解,可能是从有关焦裕禄的报道及影视剧开始的。曾为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为拯救兰考深受风沙之害的命运,采取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等方法,并因此铸就了后人景仰的“焦裕禄精神”。通过《春归库布其》这部作品,我们认识了更多的治沙英雄。他们卑微而坚强、平凡而伟大,虽然不像焦裕禄那样轰轰烈烈,但同样通过自身优势及不懈努力,成就了一方事业。
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在搞好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投身库布其治沙工作。王文彪带领他的团队,不仅把库布其浩瀚的沙漠变为绿洲,帮助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而且把治沙模式拓展到国内其他沙区,并向国外推广,他也因此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参与库布其沙漠生态革命的企业数不胜数,投身家乡建设的企业家灿若繁星,王文彪无疑是大家公认的其中最闪亮、最耀眼的那一个。与之相映生辉的,是王明海、赵永亮、斯巴布、敖特更花、高毛虎等人。他们默默无闻、长期坚守,像王文彪一样,为库布其治沙工作作出了各自的贡献。有关他们的事迹,书中虽然笔墨不多,却足以打动我们每个人,让人为之肃然起敬——因为他们的治沙工作,严格来说是一种自觉行动,是中国人骨子里那种为追求人生理想、实现奋斗目标而敢为人先、不懈努力的自觉精神。
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不多见,以一个地方的治沙工作为题材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能够出版成书,更难能可贵。该书作者表示,“把库布其的故事讲给读者,愿人们在环境治理的实践中看到人类生命的希望和真谛”。阅读书中的每个章节、每个细节,我们确实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大自然面前,人是非常渺小的,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却又无比巨大。王文彪等“大漠之子”决定对库布其开展治沙工作的时候,是鲜有人理解支持的,更多的是质疑声、批评声、嘲讽声。探索者往往是孤独的,王文彪们没有被困难吓倒,更没有因身边人反对而退缩,反而凭借着勇气、毅力和智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实践,终于治沙成功,鼓舞了更多的人。这种精神,在全国各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当下,是很值得提倡和发扬的。
辽宁出版集团董事长杨建军说,“阅读此书,人们眼前出现的风景并不只有漫天的黄沙和治沙者们忙碌的背影,而且还有鄂尔多斯高原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笔者想说的是,除此之外,该书还传递了许多知识,带给我们更多的收获及思考。如关于治沙的经验及收益,书中有很详细的描写,这对于加深人们对治沙意义的认识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关于利用沙漠种植沙柳、甘草等沙生植物,开发养殖、天然药业和生物能源产业等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令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为有效治沙还绿,王文彪还用上了《孙子兵法》——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即先控制住沙漠四周,再逐步潜入腹部,先易后难、先外后内进行修复。
“筑路”一章,看似跟治沙、绿化无关,实则不然。要想富,先修路。库布其沙漠腹地的产品卖不出去,外地的生活用品运不进来,生活在那里的农牧民非常艰苦,甚至生病也没法及时就医。当地政府花三年时间修了第一条公路,而后又花多年建了20多条路,终于改变了当地交通状况,造福于一方百姓。然而,修路只是第一步,也是相对简单的,难的是把路保护好,不受风沙的侵袭和掩埋。要想保护好路,就得长期坚持防沙固沙,而种草种树是最为可行的办法。这就跟本书的主题结合在一起了,也更能体现出治沙还绿的艰辛与不易。
库布其治沙,跟修路一样,何其艰难。也正因如此,我们为这些治沙人点赞。
新闻推荐
@沈阳晚报5月13日消息,沈阳发布关于加强吉林市来返沈人员管控的通告第17号。全文如下:鉴于近期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严峻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