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着身子、低着头、眯着眼,杨宾吃力地迈着步子,有时候前进三步还要倒退两步,从站控室到生产区泵房不到500米的路,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
每年4月是阿拉山口的大风季节,对于阿拉山口原油首站副主任杨宾和他的同事们来说,顶着风工作生活早已成为他们的日常。
新疆的阿拉山口是祖国西北边陲的重要贸易口岸,位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交界处。这里有个西部管道的小站——阿拉山口原油首站,43名工人维护着中哈输油管线国门第一站的安全生产。自2006年7月25日正式投入运营以来,截至目前,该站已经累计接收原油超过1.34亿吨,安全平稳运行了5000多天。
这一数字来之不易,浸透着小站人的艰苦付出。
在阿拉山口,所有的树木一律向东南倾斜15度,这是常年大风留下的印记。
在这里,8级以上的大风司空见惯,而且一年要刮160多天,其中三四月份最为频繁。“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鸟都飞不了”,当地流传的这句话颇为形象。
杨宾在这里工作了14年,一毕业就来到了这里,是站内工作时间最长的。风吹日晒下,人也变得黝黑、粗犷。14年的时间里,工人、技术人员、管理者,他的角色一直在变,但巡线、保证安全生产始终是他的主要工作。
中哈输油管线是中国首条跨境输油管线,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管线,小站是国门第一站,管理着大约100公里的输油管线,所穿过地形极其复杂。杨宾深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这一站卡了壳,那么就会导致整个输油管线卡脖子,下游的工作也会受影响,所以必须保证万无一失。”
大风和严寒是影响安全生产的两大因素。阿拉山口的大风刮起来,经常会达到十级以上,4月10日前后,就连刮了三天这样的大风,但巡检不能停。风从背后吹来,衣服就被吹成了太空服。风若再大一些,人被风推到墙上再平常不过。瘦弱一些的女职工出来巡检时,裤兜里真的要装几块石头,帮助定风,这丝毫没有夸张。
正因为如此,小站每天都要与气象部门联系,以了解第二天的风况,提前做好安全防范。“要采取措施,防止大风掀翻屋顶,毁坏站里的设施。”杨宾说。
严寒也是影响小站安全运营的一大自然因素。阿拉山口冬天的冷也是让人难以招架,零下30多摄氏度,人一出门就冻透。原油在超级低温下很可能凝固,势必影响在管道中的流动,这是必须避免的。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一到冬季就要做好相关设施的保温工作。这时候,员工需要紧盯各项监测数据,确保所有设备安全运行。“哪怕有一个数据出现不好的趋势,人就要马上顶风冒雪到现场查看。” 杨宾说。
正因为面临这么多挑战,小站非常重视技术创新。比如管线的阀门处会出现漏油的隐患,以往出现这种情况,就要打开阀门检修。由于管线带着巨大压力,原油便不免会喷涌而出,不仅给环境带来污染,还可能对检修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在极端严寒天气下,更是难以收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杨宾在2018年发明了多个阀门控制的办法。近年来,该站已经有11项技术创新在公司推广。
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公司尽可能地为员工们着想。为了让员工能够常回家看看,小站还不断完善职工的休假制度。以往,职工们连续工作三个月才能休息一个月,如今工作40天就可以休息20天。
如今小站已经安全运营了5000多天,将近14年。小站人的坚守,也为他们带来了不少荣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人先锋号、质量信得过班组、千队示范单位等等。
14年里,每一个新人过来,都会经历一些不适应,也因此,小站都要对其进行独特的教育:到附近的哨所,听一听守边将士的故事,再去看一看边境上的那块顶风石,再大的困难也要顶住。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西宁5月11日电(记者李琳海)11日,记者从青海省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近日向壳牌能源(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