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对话晏梦捷:灵魂骑在纸背上

来源:澎湃新闻 2020-04-24 08:08   https://www.yybnet.net/

原创 围炉 · RUC 围炉

晏梦捷,苏州大学法语(法英双语)学士,北京语言大学法语口译硕士。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法语高级讲师,译者。译作十余本。曾获中国人民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最佳演示奖、中国人民大学2019届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优秀共产党员、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招生工作先进个人等。

Y=晏梦捷

H=闫嘉慧

H | 老师您现在翻译并出版了多部法语译作,已经是一位成熟的翻译者了。能讲讲您当初与法语翻译是如何结缘的吗?

Y | 成熟的译者不敢当,惭愧。我还在翻译的道路上苦苦地追索吧。不过和翻译的结缘,应该源于本科的时候,大二的时候我给一个产品做过翻译,但那时候的话译笔非常的幼稚,包括那位阿姨,看到之后也说你现在才大二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到了高年级我们开始有了法语翻译课,教授这门课的段老师那时候博士毕业没有多久,是位超级大才女,直到今天她依旧是我的标杆。她给我们上翻译课的内容是她自己译的一本书叫《香奈儿的态度》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网上搜一下,这本书现在还有的卖,而且还有好几个版本,包括台湾繁体版也有(我后来买了本台湾繁体版)。那本书的内容我很喜欢,而且段老师本人满腹才学,她的上课方式我也十分的喜欢。所以,应该说这门课让我对法语翻译产生了最初的认知和兴趣吧。后来考研究生也就选择了法语口译这个方向。

当然了,选择翻译也是和我自己的兴趣有关,虽然我是口译专业,但我可能平时做笔译偏多一点。因为我本质上是一个比较喜欢安静的人,就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待在那里,然后不受太多打扰,也不用出去太多社交,就一个人安静地待在自己小天地里,任自己的思想去徜徉。而且从小就比较喜欢文字类的东西,喜欢看看书,觉得自己能成为中法两国文字之间的一座小小的桥梁,哪怕是桥上的一根木头,也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H | 那么能谈谈您对法语的初印象吗,以及如今对法语文化的理解发生了那些变化?

Y | 法语的初印象啊,那就是好听喽,哈哈。但是随着对法语学习的逐渐深入吧,其实就会慢慢发现,语言其实绝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它其实是一个载体,它会带你走进法国以及法语国家,这么一个大千世界。以前年纪小可能觉得,唉呀,法语是一个世界上最浪漫的语言的,法国肯定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国家,包括现在很多人还是会有这样的成见,你比如说德语,有人就会有个什么相应的想法,日语会有相应的想法,那法语也不例外,这是思维定势。但是,你通过深入学习法语就会发现,其实法国社会或者是法语国家社会也是一个多面体,跟我们所在的国家、所处的社会没有什么区别。再者,通过语言会发现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求索或挣扎,在历史或现实中有自己的荣光或困境。所以,语言,无论是法语还是其它语言,它本质上就是一个载体,引领我们去认识和了解另一个文明。

校区敬斋法语角“学做可丽饼”活动

H | 您之前回答自己初次翻译时译笔幼稚,想来这是大家开始时都会面对的问题,我国启蒙思想家严复曾说“译事三难:信达雅。”不知老师在翻译中是否也遇到这样的问题,您是如何兼顾这三者的?

Y | 大概就是世间百分之八九十的事情都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吧,翻译也不例外,一开始肯定是译笔生涩幼稚,到后来做多了可能译笔会变得逐渐流畅起来。咱们用中文写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至于严复先生说的“信达雅”,这可能是每一位翻译人一生都苦苦求索的目标吧。包括严复先生本人,他本人就是一位翻译大家,他也是用自己一生的经验总结出了这三个字。那我肯定不例外。

怎么做到这三点或者怎么兼顾这三点,首先必须做到“信”,即忠于原文,不能出现任何翻译的偏差。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法译中做的比较多一些,有时候看到法语原文,因为不是自己母语嘛,难免有一些地方出现不是特别理解,或者不确定意思的地方,那就把它划下来,一般来说会请教法国同事或朋友。对他们而言,这是母语,理解起来能更加深刻,更加地道或者更加通透。

“达”即通顺流畅,我一般来说是靠多读几遍译文,有时译完一段之后通读这一段,还有就是译完之后通读。通读起码两遍,无论这本书或者这篇文章有多长,几千字也好,十几万至几十万字也好,都会通读起码两遍,让译出的中文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是比较通顺的。

“雅”指优美,其实也是靠多次通读。但不能连着读立马读,比如说你译完之后放两天,然后通读一遍,再搁置两天,让自己有一个回味和思考的过程,然后再读一遍。第二个办法就是最好找人帮你读,找一个对相关领域有所了解的人,请他或他们把这本书通读一下,因为别人的视角和你自己的视角是不一样的,而且你这本书译出来肯定是给别人看的,那个帮你读书的人就相当于是第一位读者了。这位第一读者会给你指出很多你自己都不曾发现的问题。

H | 在我们普通读者看来翻译似乎翻得准确性强就是一篇好作品了,事实上是这样吗?对于专业者来说界定幼稚的点体现在哪里呢,如何区分译作是否具备专业性?

Y | 那不一定,其实,作为问题可以这么问,说普通读者觉得翻译的准确性强就是好的一本,但是真正落实到我们每个人,有时候我们读一本翻译的书,我们可能会吐槽它,说这个文字很别扭,读起来翻译腔很重,其实这种所谓的这种吐槽,大家的槽点并不是指他翻译的信息有误或者不忠于原文——这点,对大部分普通读者而言是不知道的,大家不会去看原文——而是我们作为普通读者读着译文的文字觉得很难受,这其实就不是“信”的问题,而是后面“达”和“雅”的问题了。其实大家作为有一定文化层次的读者,在内容准确的基础上,还会有对文字的通顺度和优美度的要求。

至于如何判断的话,这很难讲,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至少我们不能因为这个语言文字上的问题,把读者们都打退了。一定要说标准,那按照你上面问题的标准来看,就是他是不是做到了信达雅了。再补充一点,就是刚刚前面问题说怎么做到信达雅,还有对于“信”这一点,不仅仅是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地请教法国外教或者朋友,还有在最后通读的时候,如果是一些专业性强的书籍或文章,最好请相关领域的朋友帮你通读,这样一是把握语言的流畅度,优美度,二是对准确性也能有一个把控。

H | 如此看来翻译就是件精益求精不断琢磨的事,除却专业性,还需要译者各方面知识的储备,翻译道场更是译者的练功场,这其中付出的辛苦一定很多。那么从苏州到北京,您一直坚定地走在热爱法语这条路上,这过程中您经历过“理想被现实所困扰”的情况吗,您是否有过迷茫与挣扎,又是怎样克服的?

Y | 我其实还好,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毕竟喜欢翻译就去考翻译专业研究生,考上了。因为喜欢北京,也去了,度过了终身难忘的研究生时光。因为想做老师(因为家里都是老师),最后自己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当然过程中肯定也会辛苦,甚至身边还有不理解的声音。但梦想还是要有,还是要坚持的。既然选择成为译者,就要保持学习的习惯,保持好奇心,不断吸收知识,不能有丝毫懈怠。

H | 您不仅是译者,更是学生喜爱的法语教师,您是如何看待大学教师这一职业的呢,除去学术和理论的讲述,大学教师是否还应发挥媒介作用,为学生的思想打开更多的可能性?

Y | 在我看来吧,大学老师,尤其像我这样的相对年纪比较轻的老师,应该是亦师亦友。在法语课堂上,是老师,但是在课下大家其实是可以做朋友的。因为咱们的同学都经历过非常优质的高中教育,思想比较成熟,文化水平比较高。有些同学在某些他感兴趣的领域的认知程度可能远远超过了老师,所谓术业专攻。虽然我可能比大家虚长了10来岁,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嘛,大家总有一些领域可以互相切磋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至于你说的大学老师的媒介作用,我认为那是肯定的。除了课堂上的知识之外,其实大学更多的是教授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比如我个人觉得,像法语教学,除了可能教大家单词语法课文或者是听力这些大纲上规定的内容之外,还有就是教会大家如何用法语这个语言作为一个载体——又回到了我们第一个问题——与大家一起或带领大家一起更好的认识法国和法语国家这个万千世界。

H | 您之前也提到学生时代很喜欢段老师的上课方式,是什么样的呢?您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也受到老师的影响?

Y | 段老师,就是温温柔柔、春风化雨的感觉。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翻译”吧。

我觉得我的教学方式肯定受了老师们很大的影响,当然不仅仅是段老师,还有从小到大很多教过我的老师,包括我的父母(他们也都是老师)。我有时真的会回想,从小到大,哪些老师的教学方式或做法(做法指对待学生的方式——这点用在班主任工作上)是我喜欢的、觉得对的,哪些是我讨厌的、不应该的。这样的回想和思考帮助我取长补短,我要我自己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也正因为自己成长道路上遇到了好几位很好的老师,所以现在的我很喜欢说一句话,就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四川成都树德中学宣讲

H | 老师您教授法语面向的不仅是法语专业的学生,还有金融,国管的同学,其中可能会出现对法语没什么兴趣或者学起来吃力的同学。其实大学各个专业中也存在很多类似的情况,学生选择的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对此您是怎么看待的,可以给同学们什么建议呢?

Y | 因为我自己也参与招生工作,所以我也可以说挺了解这一部分同学的心态的吧。这部分同学能分几种,第一种情况是他入校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对金融国管也不了解,懵懵懂懂就学了,然后学着学着发现,咦?还行,那就将就着学下去吧,或者学着学着,觉得真香了,那就继续学下去吧,这个套用一首田馥甄的歌,叫《爱着爱着就永远》哈哈。

还有一类同学是一开始对这个专业很排斥,但是由于可能家长的压力或者是老师的一些鼓动,他最后选择了这个专业,但是并不是他自己愿意的,那进来之后一开始是带着抵触情绪情绪。对于这类同学吧,一种做法就是维持现在学习状态,至少让成绩不要拖太多后腿,然后争取转专业的机会,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有一种就是,既来之则安之,安安心心把现在的专业给学下去,然后研究生阶段自己再去选一个心仪的专业继续深造或者是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行当就业,这也是可以的。最不建议的就是直接放弃,那你就什么都没了,还浪费了自己十二年寒窗苦读,比尔盖茨毕竟没几个。

那还有一类同学就是,一开始对这个专业满怀期待,很喜欢这个专业,然后兴致勃勃地填了,最后也如愿以偿上了,但是学着学着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儿,跟自己的想法相差甚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爱着爱着就淡了。这类同学的话其实跟上面一种同学差不多,要么就转专业,要么就一条道走到黑,其实这滋味也不错了哈哈,或者深造的时候再另起炉灶也可以。当然还有一种同学就是,原来是爱的,然后一直爱下去,也会有这样的情况。

但是,我个人觉得无论哪种情况吧,干一行爱一行,这样的精神还是需要的,因为无论干哪个行当,都需要一颗持之以恒的心。还有就是,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H | 我注意到您的个性签名为“不管什么时候都做一个不凑合不打折不便宜不糟糕的好姑娘”,这句话的背后是否准确概括了您对生活的态度?

Y | 这是作家严歌苓的一句话,她的小说我不太喜欢,但这句话我很喜欢。我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女孩子要自重自爱自尊,无论在工作生活还是感情中都要有自己的坚持和态度,不卑不亢不掉价不轻贱。类似的我喜欢的还有一句宋词,张先《行香子》里的一句:“更巧谈话,美情性,好精神”。但严歌苓的这句话更侧重内在精神和人生态度,所以我选择做自己的签名。

H | 您业余时间还担任了苏州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能让您一直坚持做下去的原因是什么呢?

Y | 可能因为我的身高以及还算标准的普通话,加上平时工作风格,所以可能好多人以为我是北方人。其实我是土生土长的苏州姑娘,用苏州话说叫“嘀嘀呱呱的苏州小娘鱼”。我从小在苏州城里的弄堂里长大,这里所有的砖瓦、草木、轶闻掌故、家长里短都是我的情怀。

至于去苏博做志愿者,其实一开始的动机很单纯,因为我喜欢历史,身边也没有类似的圈子,所以想找个平台再学习学习。正好18年2月底在苏博公众号上看到了志愿者招募,就报名了。选拔还挺严格,比较幸运吧,被录取了。

但成为苏博志愿者后,让自己感触最多的是志愿者们的精神风貌。苏博志愿社的各位老师伙伴们真的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他们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参加服务,兢兢业业,无私奉献,非常有爱心。同时志愿社内部的大小伙伴间的关系也很和谐,而且大家也会利用这一平台不断学习文博知识,进行自我提升。这个平台让我真切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让我如愿找到了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

而且,我们学校也有志愿服务队嘛,同学们还有志愿服务时长要求。我其实也希望,自己作为老师(任课老师也好,班主任也好),能够通过自己的微薄力量,影响更多同学在保证学习的同时,投身志愿服务的队伍中去,这也是时代的要求和号召。

在苏博,讲解林则徐特展

H | 在生活中您还是忠实的书籍爱好者,读书之乐乐无穷,能否向我们分享下读书心得?能列举给您影响深刻得几本书吗?

Y | 4月4号那天,《平如美棠》一书的作者饶平如先生以99岁高寿辞世。还上了微博热搜。这本书既是13年刚出的时候我就买了,后来在法国还买法语版。这本书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记录了平如和美棠两人从年少到携手一生的故事。书里的故事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写到2008年,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在正史上能找到的,但却是两个普通中国人的亲身经历。

为什么我推荐这本书,第一点是他里面的爱情故事非常的动人,从这本书我们能看到爷爷奶奶那一辈对爱情的忠诚和坚守,可能这也是我们现代人梦寐以求或者说孜孜以求的爱情。

第二点就是刚刚说的,它里面反映出的是一个平凡中国人视角下的中国社会八十年动荡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他没有历史书上写的那么宏大,但却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仿佛在听爷爷奶奶自己讲述的故事一样。这本书的法语版在我们校区图书馆也有借,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

还有一本《采桑子》,讲的是一个老北京清朝皇族家庭几十年的兴衰沉浮,是一本京派小说。因为我曾经在北京念过书,所以对北京的历史,非常感兴趣,我很喜欢看这一类书。本书作者叶广岑老师,她就是当代中国文坛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而这《采桑子》就是以她自己叶赫那拉家族为原型创作的小说。

书名“采桑子”是一个词牌名,里面每一篇都是以叶赫那拉的祖先纳兰性德的词《采桑子》中的一句作为标题,就是那首“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可曾到谢桥”。其实,把这推荐这本书也算蹭个热度哈哈,因为书里第一篇《谁翻乐府凄凉曲》,讲的是作者的大姐,一位民国时期京城著名京剧票友唱戏的故事,正好最近有一部电视剧叫《鬓边不是海棠红》嘛,也是讲民国时期的一个梨园名伶的故事,所以可能有一点共鸣。我个人就是在看《鬓边》的时候,脑海中时常会浮现《谁翻乐府凄凉曲》里大姐唱戏吊嗓子的场景(可能我这本小说看过好多遍的缘故吧)。所以可能在当下,由于电视剧引起的热度,可能大家也可以读一读这部《采桑子》。当然篇幅限制,其实我对这两本书的心得很多,但就不一一絮叨了。如果有同学读了,也觉得喜欢,我们可以随时交流。读书这件事,共鸣也很重要。

文 | 闫嘉慧

图 | 晏梦捷

编辑 | 宋玥

围炉 (ID:weilu_flame)

文中图片未经同意,请勿用作其他用途

原标题:《对话晏梦捷:灵魂骑在纸背上 | RUC》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北京将推广使用电子劳动合同

记者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近期北京将推广使用电子劳动合同,并将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开展便民利企服务的...

相关推荐:
《南京传》2020-04-24 07:50
猜你喜欢:
【要闻直通】2020-04-24 07:31
评论:(对话晏梦捷:灵魂骑在纸背上)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