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以来,在全世界新闻的最中心——武汉,媒体工作者和医生一样都拼命逆行在这座城市中。
记者孙湛对武汉并不陌生,他的很多好友都生活在那里。他上一次来到武汉是去年的2月,发小结婚。他现在还记得当时喜悦的心情,在从上海到武汉的高铁上,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大家准备好了吗?”他怎么也没想到,再来武汉会是因为报道重大公共卫生事件。2月26日,同样是在上海到武汉的高铁上,面对行色匆匆的旅客,他的心情也复杂了起来。
在孙湛的印象里武汉是充满烟火气的,热干面、豆皮、烧烤、小龙虾……这些美食贯穿了武汉人的一天,端着纸碗不计较吃相,没有什么比这样更接地气。但26日那天来到武汉,他看到的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封城的武汉,整个车站是空空荡荡的,很多灯都不亮,出了车站,路上也没好到哪里,车辆很少,没了烟火气。
想瞒着家人到前线
在疫情刚爆发初,孙湛的一些同事就进到了疫区一线。2月初,在部门开会时,他向领导主动请缨,希望去一线用影像记录一些真实信息。虽说前期报道点已过,但他希望能参与到后期报道,记录更多细节资料。
澎湃新闻记者孙湛在武汉报道中。
对于去一线报道,事实上孙湛的家人是有顾虑的。之前家人有嘱咐过他,“能不去还是尽量不要去。”和其他同事一样,接到去武汉的通知比较突然,怕家人担心他一开始并没打算向家人说实情。直到单位给家里打电话,最终没瞒过去,“现在家人还是支持的,我也会做好防护。”
作为一名从业9年的摄影记者,孙湛经常到一线记录一些画面,去过很多危险的地方,见得多了,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孙湛说摄影记者很“野”,这次也一样,他觉得自己并不会被感染。“来武汉的那天,是同在一线的同事去接的我,大家还在工作群里发了欢迎来到疫区,那一刻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紧张了起来。”
孙湛回忆第一次进方舱很有压力,因为之前没有穿过防护服,按照严格的流程穿下来他花了较长的时间。穿好后,不一会儿就会觉得很闷,呼吸也挺难受的。对于现在主要在“红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所在地)病房报道的他,早已经适应了这些。
有些感动是文字无法表达的
为了做一个关于“红区”的选题,孙湛每天都会待在病毒浓度极高的“红区”里,常常与武汉市肺科医院的医护一起上下班。文字是抽象的,影像是平实的。在这次一线报道中,作为单位派来唯一的摄影记者,在孙湛的相机里,记录着许多让人感动,发人深思的影像。
令他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有一家四口都已确诊,一位家庭成员不幸离去,另三位成员已快痊愈。在康复医院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脸上,虽然他们内心有痛苦,但希望也同时照了进来。有些感人的画面被记录了下来,也有些孙湛想抓拍的却遗憾错过了。进入“红区”,消毒使得机器腐蚀,有一天,他看到医生在送别一位刚去世的患者想记录下来,按了快门,却发现镜头坏了。
医护站内也一刻不停,忙着出舱转运对接。孙湛摄
在采访的这段时间里,让他触动最大的是武汉当地医生的拼尽全力。一天早上8点,在交接班的时候,一名当地医生情绪很低落,不停地和同事说,什么方法都用了,患者的指数还是降不下来,觉得自己很没用。“现在大家的关注点很多都在援鄂医护人员身上,其实武汉当地医护真的很辛苦,从12月底到现在,他们一直坚守在一线,真的很让人感动。”
重新再出发,坚持做好真实的记录者
如果时光能倒流,孙湛希望能更早地参与到疫区一线的报道中,希望这座他不陌生的城市能快好起来。现在很多武汉朋友知道他来报道,每天都会问问他的情况。在朋友眼中,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作为东道主都应该照顾好每一个外地人。
3月7日武汉首批最大的方舱东西湖方舱医院患者清零。孙湛摄
从2011年进入单位做摄影记者,到2015年转做图编,再到这次转回做摄影记者。于孙湛个人而言,能参与到这次的一线报道,是他的一个新转折。从开始的担心没底气,到现在慢慢往好的方向发展,孙湛在等待一个好的结束点,给自己这次再出发画上句号。
武汉天河机场,前来送别的医护人员和队友挥泪告别。孙湛摄
3月25日,湖北除武汉以外通道均已打开,武汉市内117条公交恢复。武汉好起来了,但孙湛还没有确定返回日期。“我想等到最后,整个武汉恢复活力后,作为外来人很难想象武汉人民压抑的情感会如何释放。”
大概这就是记者的“通病”,自己在乎的结尾,总想亲手记下来。(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新华社武汉4月7日电(记者王作葵李伟)武汉市政协主席、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副指挥长胡曙光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