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网上祭奠、家庭追思、书写寄语,这个清明节过得有些特别。疫情影响下,一些传统习惯正发生着变化 传承,在变与不变中重塑

来源:安徽工人日报 2020-04-08 05:06   https://www.yybnet.net/

阅读提示

疫情的发生,给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带来了诸多改变,分餐制、使用公筷、保持1米间距、出门戴口罩、线上销售、注重锻炼等。一些传统习惯正发生着变化,传统文化也在变与不变中重塑。

网上祭奠、家庭追思、书写寄语,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节很特别。受疫情影响,很多人不能像往年那样返乡扫墓,取而代之的是网上“云祭祀”或者让陵园“代祭祀”。

记者采访发现,在疫情影响下,一些传统做法正发生着变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在变与不变中重塑。

“云祭扫”:带来新的仪式感

北京市民张兵没预约上现场扫墓,再三思考之下,他改变了计划,把以前整理好的列祖照片及生平制作成PPT,按辈分依次排列,设置自动播放方式。清明当天,让所有的亲人相约于家族微信群,逐一展示,让群内亲人各自发表感想,寄托哀思,缅怀亲人,传承优良家风、家规。

“既能避免人流聚集,也很有仪式感。虽然疫情阻止了我们的脚步,却给了我们对生活的新思考。”张兵说,他把新型祭祀方式发到朋友圈,得到了众多点赞、支持。

据了解,“云祭扫”“代祭扫”等文明绿色祭扫方式,国家早已提出,但真正实施的并不多。今年受疫情影响,各地殡葬服务机构提供了多种祭扫服务,满足无法到现场祭扫的民众需求,同时引导民众从实地祭扫向网络祭扫转变,得到了普遍的包容和理解。从数据来看,今年接受“云祭扫”“代祭扫”等绿色祭扫方式的民众较去年激增。

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这种方式。“我的家庭比较传统,一致认为扫墓祭祖一定要到墓地,所以不考虑网上祭祀。”老家在山东菏泽的周明说:“但我们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把祭祀时间往后推,推到疫情结束后再去祭拜。因为我们觉得扫墓就是要去铲除墓前杂草,把墓碑擦拭干净,放上供品,才能更好地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采访中,有专家表示,清明祭祀作为传统习俗和文化,要给予不断发展和创新,赋予时代气息和内涵。当今鲜花祭祀、网上祭扫的悄然兴起,就是践行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科学、文明的时代生活理念。但不能搞一刀切,也要充分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

此外,4月4日举行的全国性哀悼活动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撼。“这种仪式感,使民众在炽热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中,于心灵深处深化和升华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知,极大提升了爱国主义的思想境界。”一位高校思政教师如是说。

家庭公筷:没让亲情见外

家住西三旗的刘先生给记者发了一张自家晚餐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盛菜的盘子、碗里都摆上了公勺或公筷。刘先生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前他们家吃饭时,没有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当时觉得,使用公筷公勺,一是麻烦,二是一家人不用那么见外。”

为了表示亲近友好,相互夹菜是餐桌上常见的场景。疫情发生前很少有人使用公筷,一方面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另一方面是碍于面子。“不仅是家里,就是外出就餐,大家也基本不会主动提出使用公筷。如果提出使用公筷,大家会觉得你矫情、事多。”刘先生说。

一项调查显示,因为这次疫情的影响,大多数中青年人已接受了使用公筷的倡议,但家中老人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应当改变。一些受访者告诉记者,提出家庭使用公筷后,开始老人有些不解,知晓其中利害后,便也接受了,如今用公筷也其乐融融。

不少网友表示:“待疫情结束,我们家要将使用公筷公勺的进餐方式延续下去。”“希望餐饮企业复工后,也要推行使用公筷公勺的新风尚,将健康带给每一位顾客。”

疫情的发生,给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带来了诸多改变,分餐制、使用公筷、保持1米间距、出门戴口罩、线上销售、注重锻炼……

“‘因为爱你,离你一米’,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大的负责。”在电梯里,戴着口罩的两人相视一笑,其中一人往里靠了靠,另外的人也自觉站在了另一个角落,这已经成为常态。这次疫情给大家上了严肃的一课,保持人与人之间文明的距离,正在成为一种习惯。

婆媳红包:家庭观念新洗礼

“每天收到红包给我报个平安哈,爱你!”“回来了妈妈请你吃大餐,我们要好好庆祝一下,爱你!”……这样的对话,自从李施颖支援湖北那天开始,每天都在她和她的婆婆亢爱玲之间进行。

李施颖是四川绵阳市中医医院呼吸专科的护士,从2月9日出发支援武汉开始,她的婆婆亢爱玲每天都给她发66元微信红包。“我在医院工作,知道他们去支援武汉,肯定每天很忙,而发红包给她,只需要她点一下,我就知道收了红包,她是安全的。”对于给儿媳发红包,亢爱玲说。

在这之前,一位家住武当山的陈敬超老师给在抗疫一线的女儿发送了23个红包。他期待着女儿下班后接收,就表示这一天平安。

不少网友留言,被这些亲情红包感动得泪目。特别是婆媳红包,让千古难题“婆媳矛盾”有了教科书般的化解方式。这些故事,让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家庭观。

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视家庭,“四世同堂”曾是多少人羡慕的家庭模式。但是在现代社会,家庭观念越来越被削弱。尤其在当下,不少年轻人无法忍受长辈的生活理念,认为代沟横亘在亲情中,无法沟通。

“记事起,我第一次和父母待在一个屋檐下这么久。”在上海上大三的宁欣从初中起就上寄宿学校,寒暑假不是报班学习就是外出旅游,疫情期间,自己无法返校,父母也几乎不上班,一家三口、一日三餐。

“我爸爸会拉小提琴,妈妈拍的照片堪称专业级。我好像之前不认识自己的父母,这次,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前觉得相处很难,现在我还蛮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的。”宁欣说,她和父母相互学习成长,以前妈妈总习惯去超市买菜购物,在她的指导下,下载了好几个购物APP,远程下单,既安全又便捷。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乔东认为:“法律只能维护宏观上的社会秩序,伦理观念却是无孔不入地规范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家风家规是社会价值观最好的源泉和支撑。”

新闻推荐

两年不能接触新冠肺炎患者?谣言!

日前,一位“协和医院熊院长”关于新冠肺炎的话在朋友圈里传火了:“今天协和医院熊院长说,一定要注意,如果朋友或者同事得到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图说】回家2020-04-08 05:18
最棒的妈妈2020-04-07 23:36
评论:(网上祭奠、家庭追思、书写寄语,这个清明节过得有些特别。疫情影响下,一些传统习惯正发生着变化 传承,在变与不变中重塑)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