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春节,寒风凛冽,病毒肆虐。
万家灯火团圆之际,有一群人他们“逆行”向前,放弃假期,放下家庭,坚守在临床第一线。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早日战胜疫情,守卫人民健康。
从1月26日起,澎湃新闻浦江头条栏目推出《医护日记》,记录那些在临床一线为人民健康而战的医护人员。
2020年4月4日,武汉,多云。
疫情期间,一个医学名词在坊间流传,这就是被称为终极救命神器的ECMO。中文一般音译称为“艾克膜”,正规的医学名称是“体外膜肺氧合”。
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云里雾里,简单科普一下。人体的动脉血富含氧气,通过左心泵出供器官使用后,低氧的血液回流至静脉,再通过右心泵出至肺循环重新加注氧气,就像从前旧汽水瓶回收后重新灌装一个道理。当肺部受到严重损伤,而无法向血液加注足够氧气时,人体就发生呼吸衰竭。ECMO机器将血液从股静脉引出,在体外使用人工肺将氧气注入血液,然后从颈静脉回输。这样即便患者肺部氧合能力极度低下,也能保证其接近正常的血液供氧水平。如果心脏功能也严重受损,ECMO还可以绕过心脏将注氧后的血液直接输入动脉。如此,ECMO可以暂时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为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窗。
然而即使是医务人员,见过ECMO本尊的也并不多。医疗队接手雷神山监护室,很快就开始面对连呼吸机也无法维持最低限度氧合的濒死患者,ECMO成为最后的生命之舟。然而,ECMO在每个医院都是紧俏的贵重资产,无法随队从上海出征。
ECMO设备 本文图片均为葛恒医生供图
我们的ECMO小分队队长王维俊主任在雷神山的仓库里翻找了半天,却发现库存的机器要么存在故障,要么和带来的耗材不匹配。王主任“乒乒乓乓”一阵敲打,愣是从几台机器上拆取零件组装了一台五颜六色的万国牌ECMO,令一群兴冲冲赶来膜拜的医护人员对“神器”外貌大失所望。
但是,其貌不扬的杂牌货却立刻展现出力挽狂澜的能量,患者各项指标迅速趋于稳定。ECMO一旦开始运转,对医护团队便是巨大的精力和体力的考验。两个小时一次测量凝血功能和血气,随时调整参数,不断修改抗感染和支持治疗方案……不但王主任一头扎在医院里,一待就是三、四十个小时,病区的几位大专家也是每天穿着隔离服,在病人身边一站几个小时进行观察。
不知从哪天起,ECMO病人有了“熊猫”的代号,成为整个监护室的VVIP。渐渐地,患者的情况开始好转:感染控制了、神志清晰了、呼吸机脱机了、终于撤离了ECMO。
“熊猫”出院的那天,医疗组长毛青主任目送着救护车远去久久没有离开。大家都能理解他此时如释重负的心情。我们在监护室整整战斗了42天,从新冠病毒的魔爪下挽救回几十个病人的生命。而在武汉、在全国,几十万医护人员和千千万万抗疫人员携手相助,用赤诚的爱心浴血奋战,拯救了更多的患者和家庭。
4月4日,雷神山B区监护室正式关闭,医疗队员们合影。
这一天,我们工作的雷神山B区监护室正式关闭,队员们也迎来了翘首以盼即将回沪的好消息。由于工作繁忙,出征前计划的日记缩水成了9篇笔记。谨以这些小文纪念自己这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致敬我的战友和所有的抗疫人员,也悼念被病魔夺去生命的殁者。在这场对新冠病毒的战役中,我们的终极武器并不是ECMO,而是成千上万负重逆行者一起构建的“爱克魔”。我们始终会相信,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爱一定能够克魔!
葛恒医生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整理)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健康上海12320”微信公号4月5日消息,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今日(5日)通报:2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经定点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