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谢谢你们为湖北拼过命

来源:青岛早报 2020-04-01 17:10   https://www.yybnet.net/

元宵佳节,264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接管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两个重症病区,51天奋战,共救治201名患者,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一连串的数字,是青岛市第五批援鄂医疗队交上的满分成绩单。青岛援鄂医疗队员们在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书写下属于他们自己的英雄故事。

青大附院副院长 牛海涛

51天日夜征战取得光荣战绩

青大附院副院长牛海涛带领132人组建的山东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青岛一队(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队)逆行而上,深入疫情最严峻的武汉地区,经历51天的日夜征战,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光荣战绩。截至目前,青大附院援鄂医疗队累计救治患者97人,其中重症80人,危重症17人。

牛海涛带领医疗队与来自全国的17支医疗队的专家及武汉当地医务人员详细探讨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和流程,迅速制定了“科学救治、精准施治”的大原则。在严格执行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基础上,带领医疗队率先开展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气管切开、连续性血液净化等技术,实现了医疗救治“关口前移”,提高了救治成功率。针对隔离护具严重影响病情观察的特殊困难,医疗队先后开展了超声心肺功能评估、超声引导下穿刺、超声引导下留置鼻肠管等工作。青大附院援鄂医疗队的救治模式受到国家卫健委及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

市立医院副院长 李永春

一个不少地把他们带回来

“我把131人带去武汉,现在终于一个不少地把他们都安安全全地带回来了,走的时候他们是无畏生死的勇士,回来的时候,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白衣战士。 ”青岛市市立医院副院长李永春和战友们走下飞机,眼里饱含着热泪。

李永春同肺部感染性疾病、慢阻肺、肺间质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战斗了32年。2003年4月,非典疫情袭来。李永春组织全市会诊青岛市第一例输入性SARS疑似病例并全力救治成功,被授予“青岛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主动请缨,率领5家医院人员组建的132人的医疗队全面接管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1病区9楼重症病房。医疗队仅用一天时间,将17间病房的51张床位全部收满。在48小时内迅速建立管理制度和流程,并全部落地实施。

为了提高医疗效率与质量安全,李永春创造性地提出诊疗的 “三个3”原则,还创新性地提出医生对病人的“纵横网格化”管理机制,将“6S标准化管理理念”带到战“疫”一线。青岛医疗队所管病区仅用一周时间,就建立了严密的管理体系、严格的清洁区标准,教科书一般的行为遵循,成为光谷院区病房管理的“标杆”。多项经验得到了光谷院区领导及17个医疗队的一致好评,吸引了多家支援医疗队到病区观摩学习。

自2月11日起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光谷院区)E1病区9楼,经过51天夜以继日的战斗,山东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青岛二队(市卫生健康委委属单位队)累计救治患者104人,其中重症84人,危重症12人,普通患者8人,中医颗粒剂使用率98%以上,同济医院光谷院区17支国家医疗队接管的病区中,只有山东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青岛二队 (市卫生健康委委属单位队)负责的病区是唯一一个救治病人过百,同时实现零死亡的病区。

市立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 辛永宁

“我们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作为青岛市援鄂医疗队的医疗主管,辛永宁带领医疗团队在距离青岛一千多公里外的武汉,打赢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

2003年,辛永宁跟随青岛市市立医院的前辈没日没夜地战斗在抗击非典疫情的一线。非典过后,辛永宁立志要在传染病领域深耕下去。今年45岁的辛永宁曾在武汉攻读预防医学,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辛永宁多次主动请缨,希望回到他的“第二故乡”抗击疫情。“在武汉这些日子里,我们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辛永宁说,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他们负责的病区收治的全部是新冠肺炎的危重症病人,而且病人年龄普遍偏大,很多人还合并患有其他疾病。作为医疗主管,辛永宁带领三个医疗组,实行网格化管理,医疗队全体医生进行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多学科协作,参考最新诊疗指导方案,制定精准个体化治疗方案,全力救治每一名病患。 “支援同济医院光谷院区17支国家队中,有华山医院、瑞金医院等,全部是国家最好的医院,只有我们一家是地市医院,我们并肩作战,虽然工作强度很大,但每一名医护人员每天都充满斗志。 ”辛永宁说。

市立医院东院急症部总护士长 位兰玲

与时间赛跑的“位妈妈”

2月19日,《人民日报》以一篇《与时间赛跑的人》将目光聚焦青岛援鄂医护人员: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位兰玲,真实呈现了青岛医护人员援鄂中的不易,战“疫”中的坚韧,展示着青岛白衣天使们的担当与作为。

54岁的位兰玲是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急症部总护士长,从事护理工作30多年来,陪伴病人度过了20多个春节,累计加班600余天,参与抢救危重病人9万余人,成功率达97%以上。 2003年抗击非典,她第一时间组建起发热门诊,接诊了青岛市唯一一例疑似患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主动请缨出征,作为援鄂医疗队的护理主管千里援驰武汉,积极开展感控和护理工作,因表现突出获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来自五家医院、132名医护人员的安危,作为护理主管、感控负责人位兰玲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即便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感控流程,位兰玲还是像个爱唠叨的家长,每天反复叮嘱当天上班的队员各项注意事项。

为了进一步完善病房管理,位兰玲护士长将青岛市市立医院“6S标准化管理理念”带到战“疫”一线,形成了全面型7S管理体系。这支由100名护士临时组建的护理团队,在位兰玲护士长的带领下逆行而上,守护着武汉人民的健康。

海慈医院肺病科副主任 陆学超

中西医结合全力救治病患

2月9日凌晨,青岛市中医医院(市海慈医院)肺病科副主任陆学超接到通知,与其他29名同事,加入山东省青岛市援助湖北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

陆学超作为援鄂医疗队第一医疗梯队的组长,带领4名医生,发挥自身在中医方面的专长,中西医结合救治病患。医疗队内专门成立了科室中医治疗小组,陆学超主任中医师任组长,明确分工、职责,制定中医药救治方案。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专门建立了病友沟通群,要求患者每天把症状和舌苔拍照发到群里,便于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陆学超所带领的中医治疗小组克服种种困难,仔细采集每一名患者四诊信息,力争信息全面,辨证依据充分,遣方用药合理,以提高临床疗效,中医颗粒剂使用率达98%以上。

51天的救治工作中,他和队友累计救治患者104人,实现了病患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圆满完成了医疗队的救治任务。“在疫情最困难的时期逆行而上,在疫情最危险的地方挺身战斗,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这在我的一生中弥足珍贵,”陆学超告诉记者,“在青岛还要继续隔离两周,等隔离结束第一件事肯定是要回家,看看两个多月没见的妻子、父母,看看正在上初二的女儿,不到3岁的儿子。 ”目前,国内的病情基本得到控制,他还表示希望能够尽快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与大家一起来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

第六人民医院ICU护士长 蒋敏

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

“最近几天没敢跟女儿视频,就怕孩子问那句‘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啊’。 ”青岛市援鄂医疗队员、市第六人民医院ICU护士长蒋敏说,她之前从没和女儿分开这么久,女儿看到很多地方的援鄂医疗队返程,也总盼着自己能够早点回家。“现在我们终于完成了任务,可以回青岛,可以回家了! ”3月31日清晨,蒋敏和同事就早早地起床了,收拾行李,打扫酒店卫生。

蒋敏平时就是做传染病防治工作,对院感知识比较了解,个人的防护意识也很强,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她也成为首批进入病房的6名护士之一,并担任了带班护士长。 “进入病区的那一刻,感觉这里的医护人员和患者都非常不容易,那是一种永生难忘的场景!所有的患者都用充满期望的眼神看着你,病情轻一些的双手合十,说谢谢你们从青岛赶过来救我们!病情重的没办法说话,就伸出大拇指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蒋敏说。而在接下来的救治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不遗余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诊断处理,无缝隙交班,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在他们辛苦付出的背后,出院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对一个援鄂医护人员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激动。

巧合的是她还是最后一组进入病区的护士,“3月29日,病区里仅剩两名病人,他们转院到其他院区后,也意味着我们接管的病区实现了‘清零’。每个房间消杀、贴上封条,心里特别有感触。感觉这50天的工作没有白忙活,我们一起扛过了疫情最困难、最危险的时期,我们胜利了,可以非常骄傲地说我们完成了任务。 ”记者了解到,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共派出12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其中包括两名医生,10名护士。

第八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 于晴

学武汉方言与病人沟通

2月9日上午,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16名医护人员加入援鄂医疗队出征武汉,投入到疫情一线救治工作中。他们选派了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心内科等科室的6名医生、10名护士,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25岁,最大的50岁,李芳芳任队长。他们每一个都是科室的业务骨干,有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有还在哺乳期的年轻妈妈,还有在国外抢救过游客的最美护士。

于晴是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她告诉记者,“一次夜班,一位生活不能自理的八旬老大爷在约20分钟内摁了6次呼叫器,要求护士为他翻身、帮他关灯、检查留置针情况、多盖一层被子、把床头摇高些。我们戴着护目镜,严密的防护下只能看到眼睛,老大爷就一直盯着医生的眼睛,似乎在寻求一个答案。 ”于晴读出了他的心思,他是想通过一次次的护理诉求,证实这些“小娃娃”们确实不厌其烦,真心在为他付出。第六次时,于晴拍了拍他的肩膀表示安慰,老人得到了想要的 “答案”,然后安心入睡。于晴告诉记者,武汉方言不是很好理解。有个病人在讲邻居家“造业”的患病经历,我听得一知半解。回来问了当地的工作人员,才知道是“可怜”的意思。为了便于与病人沟通,于晴开始主动学习武汉话,甚至模仿着当地人的腔调,被病人夸赞“有一点热干面的味道了”。

本版撰稿 记者 徐小钦 黄飞 王世锋 徐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各地中考原则上安排在高考后 今年高考延期一个月,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回应热点话题

教育部3月31日宣布,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高考延期主要考虑是什么?今年高校的录取工作安排以及高校秋季开学会...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谢谢你们为湖北拼过命)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