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8点30分,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会公开最新疫情,宣布政府将要采取的新策略。自从2015年开始,我每一年都会在英国住够半年,这是一个祖国之外心系的地方,我特意把鲍里斯这段超过英超收视率的发言找来听了听,或多或少体会了很多英国朋友的心情。他们说,仿佛回到了“二战”时,人们围在一起,等候无线电广播传来丘吉尔的演讲。
不同的是,许多不买账的人会立刻拿起手机,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质疑政府的决策。
回到2月初的伦敦,那时还处在冬天,下午4点半天就黑了,人们像往常一样下班,到Pub里喝一杯,吐槽着哈里和梅根退出王室后一系列王室八卦,赶上欧冠比赛的日子更是热闹非凡。比起正在享受啤酒和足球的英国人,华人轻松不起来,密切关注着国内的疫情,从朋友圈和家人的口中得知,国内物资不足。
不少大学的中国校友会组织大家捐款,在海外购买了口罩和防护服空运到武汉。在伦敦大学教书的心远,原本订了3月底往返国内的机票,为了参加一场学术讨论会。当时正是国内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刻,机票出奇便宜,312英镑的往返经济舱(那个时候绝没有人想到,这几天回国机票被炒出天价)。有些朋友出于好意给我留言:“要不要到英国避一下?”便遭到国内网友的攻击。
新冠疫情被联系与亚裔有关,一名新加坡在英留学生惨遭殴打
往常,春节过后我会坐上英国航空的航班,跟在伦敦的团队一起开会、工作,拍摄有关英国文化的短视频。我还在年初提交了两个学校的申请,但随着全英学校已经关闭,申请如石沉大海。如今,我们所有的工作计划全部搁置,就像今天很多英国人在社交媒体上所说:“我也不知道何时是尽头。”整个疫情期间,我一直和英国的朋友、导师、工作人员保持联系,起初是他们关心国内的疫情,问我们是否口罩充足,食物充足,世事难料,进入三月后,双方现在调转了位置。
英国的疫情急转直下。3月22日,英国新增确诊665人,累计确诊5683人,累计死亡281人,新增48例,最年轻感染者18岁。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计划下周通过信件以及短信的方式,向全国150万高危人群发出建议,在12周内不要出门,以保护个人健康。这些高危人群包括接受过器官移植、患有严重呼吸道疾病(如囊性纤维化)或特定癌症(如血液或骨髓)的人。
这个刚过去的周末,仍旧有不少英国人到公园等公共场所聚会,坐在河边聊天、喝饮料,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在网上引起了很多本国人的不满。“他们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冒险吗?”网友不断在鲍里斯·约翰逊的社交媒体下面留言,希望他能做出更强硬的政策。
又过一天时间,3月23日,英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者967例,累计确诊6650例,新增死亡54例,累计死亡335例。
在伦敦地铁上,网友拍到一位“全副武装”防护的乘客
这天晚上,鲍里斯·约翰逊宣布,为了应对疫情,英国开始实施更加严格的管制措施:从这一晚开始,除购买生活必需品、外出锻炼、求医或核心工作者通勤以外,所有人必须待在家中;非同一家庭2人以上的聚集将被禁止;图书馆、露天健身房、祷告场所等也将关闭,人们除葬礼外不可举行纪念或宗教仪式;新规实施后,警察将有权驱散聚集的人群或进行罚款;新规将实施三周,届时如果疫情得到控制,将放松管制。
民众在社交媒体上建立了#StayAtHomeSaveLives(呆在家里拯救生命)这个话题。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也在这个话题下发Twitter说:“We want to protect you. But to do so, we need you to do your bit. ”
“二战”期间,英国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Keep calm and carry on”如今已经被民众改成了“Keep calm and stay home”。
我的朋友Elaine身体不舒服,前段时间预约了GP(社区医院)看病。她的GP在Mayfair(梅费尔),伦敦最金贵的上流社会区域之一,却被告知GP已经关闭,理由是医生没有防护服,要保证医生不被感染。GP是普通科医生,如果在英国生病了,是不能直接去医院的,去看每个社区的GP,再通过社区的GP推荐到医院或者专科去检查。倒是有另外一个朋友幸运地被GP接待了,但她说,从来没有见过英国的医生服务态度如此恶劣。随着死亡数字和感染人数的增长,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越发焦虑不安。
根据政府要求,70岁以上老人必须隔离,所以女王带着她的狗,离开白金汉宫,搬去了温莎城堡进行隔离。查尔斯王子也过70岁了,女王和大儿子分别进行自我隔离期间,威廉王子将会承担更多的高阶王室公务,代替女王和查尔斯王子参加活动和行使王室职责。很多民众也开始选择自我隔离,我们学校校长太太在社交媒体上说,“我已经在家待了三天了,感觉人老了6岁。”
鉴于国内对英国情况的一些偏见,我在晚上与伦敦做了连线。跟我连线的就是心远,她是伦敦大学的人类学博士后。通话过程中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多么渴望了解外界,认识世界,即便在这个信息无比发达的时代,我们还是有那么多闭塞性,我们还是会被偏见阻碍,我们仍旧会画地为牢。就像多丽丝·莱辛所说,自我信息大爆炸的确发生了,但我们审视这些信息的能力仍处于“幼儿时期”。作为人类学研究员,她和同事们也做了一些信息采集的工作,解答了我们一直对英国抗疫情况的困惑。
首先最激起民众愤怒的,是来自鲍里斯关于英国政府采取“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发言。一周时间,政府完全改口,态度大转变。随着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基于病毒扩散模型的报告出炉,政府意识到之前的策略有严重的漏洞。遗憾的是,提出这份报告的帝国理工的科学家Neil Ferguson也感染了新冠,检验呈阳性,他被中国的网友称作英国的“吹哨人”。
政府越来越偏重更为严厉的压制措施。民众的恐慌来自信息的不透明,政府在官方网站gov.uk设立新冠病毒专区,发布公告并随时更新政策和专业医疗资讯,希望民众可以最大程度了解真实的信息。英国并非家长制,政府对待民众向来以对待成年人的方式,对于成年人就是要说实话,那么政府在发言是强调情况“worst”,警告民众会有“失去至亲”的风险,强调客观条件(没有疫苗,床位有限)都是让成年人们意识到疫情的严峻性,做出最坏的打算。他们并非是很多人误会的所谓放弃民众,而是比起盲目的乐观,更重要的是说出最坏的情况,成年人会自己做出判断,是不是应该呆在家里,想一下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
威斯敏斯特临时太平间在搭建中
很多人目睹了英国行政中心威斯敏斯特区在露天搭建了太平间,而上一次在公共区域临时建设停尸房是在2017年6月,伦敦西部一栋24层公寓着火。第一时间建太平间,也是政府的应急反应之一。西敏寺的太平间原本可以容纳106具尸体,又加盖了帐篷可以多放100具。要在地广人稀的海德公园继续修建太平间的传言也一直不断。很多人不理解,当务之急难道不是修建方舱医院吗,为何第一时间加盖太平间?英国有死亡教育和重视死亡质量的传统,所以对待死亡的态度更加开放,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用棺材诅咒或者恐吓。威斯敏斯特市议会的一位发言人说:“这是预防措施,每当伦敦发生重大事故,都会做出类似的安排。”
民主自由传统国家无权限制公民自由,政府唯一做的就是关闭英国人常常聚会的酒吧和餐厅,用这种方式来间接限制人们的自由出行。关闭的酒吧和餐厅可根据政策向保险公司提出补偿。若不关闭,自负盈亏。同时,英国政府也已经承诺,向不能上班的员工提供80%的收入(出台政策意味着必须承担经济责任)。这项“薪资补贴”计划具体是:因疫情而无法工作的数百万英国人(不包括在3月之前被解雇的劳动者),将统一由政府发钱补贴其工资的80%,补贴上限为每人每月2500英镑(约人民币20734元)。这一补贴数值,略高于英国普遍月薪的中位数标准,至少持续3个月,在必要时会延长。个人房贷也可申请延缓三个月支付。对于企业也有一些扶持:房租一年的business rate全免;提供免息贷款给中小企业;各种税项申报延缓。
心远在伦敦大学带人类学研究生,最近适应了网络教学。英国各个高校在四周以前已经因为员工薪水问题(主要针对职工养老金),在政府宣布关闭学校前,最早请假不来学校的是中国留学生,他们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得知疫情的危害性,表示不敢坐地铁,心远作为这个专业唯一的中国导师表示理解。现在学校完全关闭,线下课程改成网课,但由于英国的互联网技术落后国内,授课质量受到影响。
很多住在伦敦的朋友告诉我,各个超市都在供给蔬菜水果,物价稳定,他们可以正常吃喝。但由于内心的恐惧,也开始囤货。据《独立报》报道,尽管食物供应充足,但是由于配送问题,各个超市的供需情况不同,还是会出现空架现象。
华人朋友反映,中国超市的食物供应比较全,没有断货,有良心的华人老板坚持不涨价。我们在国内看到网上最多的图片是卫生纸货架清空。这里有几点原因,一是基于以往的经验,经历过“一战”、“二战”的英国曾经卫生纸断货,记忆里的恐慌基因作祟,人们第一时间想到要买卫生纸;二是卫生纸在货架上占据的面积比较大,很容易从视觉上断货,但不存在真正的买不到卫生纸。最后,卫生纸是最便宜的消费品之一,哪怕收入最低的人,也可以通过买卫生纸得到心理安慰——我至少为疫情做了点防备。
在伦敦街头,戴口罩的基本都是华人
真正断货的是口罩,国内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在英国的华人大批量的采购口罩寄回国内,也是这次断货的原因之一。就在五天前,马路上戴口罩的基本都是华人。据观察,现在戴口罩的人比例已增加到20%,而很多人不戴口罩的原因,是买不到。
英国的社区在公民生活中发挥很重要的功能,各个社区都有一些互助政策,包括对老年人的关怀。比如有的社区向老年人发放报警项圈,以防身体突发不适。比起英国政府,以社区为单元的组织对个体发挥着更大的帮助作用。政府呼吁各个慈善机构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保护,伦敦市长公室正与洲际酒店集团合作,为露宿街头的无家可归者提供300个房间,以帮助他们抵御冠状病毒。
伦敦城自“二战”以来,首次出现了空荡荡的景象。海外游客早已回国,原本最受欢迎的景点荒无人烟。随着球场、电影院、剧院、餐厅、酒吧、学校的关闭,更多人减少了出行,留在家里,很多超市在地板上划出人与人的位置,提醒人们保持距离。
我认识的英国人都是嗜酒如命,不让他们喝酒会要了他们的命。特别是男人们,下了班去喝酒是一种习惯,到了各种比赛季,酒吧更是男人们的天堂,现在都记得读大学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集体喝酒的盛况……如今他们只能买了酒坐在自家阳台上喝,颇有点“夕阳无限好”的忧愁景象。
随着对疫情的了解,英国人逐渐接受戴口罩这件事。过去,在他们的意识里,只有身患重病的人才会戴口罩,现在意识到戴口罩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尽管还是有很多人坚信戴口罩是没有用的。上周因戴口罩被歧视和殴打的四名华人,通过报警得到了救援,2名嫌疑人分别为十四五岁的女性,这次袭击未对4名受害者造成严重人身伤害。但英国警方表示:“任何出于无知、偏见和仇恨的犯罪,都是不可接受的。”并重申,如果遭遇类似情况,可以拨打101或999寻求帮助。
英国财长Rishi Sunak说:“历史上,从未有哪个时刻,如现在这般呼唤我们所有人的共情力。在这场疫情结束、也必将结束的时刻到来时,我们会回望此刻,铭记住无数细小的善行,无论是我们给予的,还是得到的。”前首相特蕾莎·梅上周重回下议院,向卫生大臣汉考克、首相约翰逊连发几大疑问:为何不检测中轻症?老年人如何自我隔离?疫苗何时问世?每个问题都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政界人士在网上发声:“我们这个时候能不能先把政治放一边,尽快度过难关。”
抗疫并非竞赛,不分国界,关乎全人类的命运。英国的华人朋友纷纷表示,他们已经放弃了回国的打算,响应科学家和(英国)政府的号召,多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尽量留守原地不移动就是最好的防护。虽然他们现在身处疫情的早期阶段,但看到中国的情况正在变好,他们也有了莫大的鼓励和希望。
(祝羽捷,作家,出版《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万物皆有欢喜处》等;中英文化社交媒体大使,有视频系列《ZHU在英伦》。)(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为加强疫情期间孤寡老人、困难儿童等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宁夏通过统筹基层工作力量强化服务,建立多项保障关爱机制等措施,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