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当“诗和远方”一度成为工作和生活的关键词时,我说:“诗和远方”的“诗”,并不是指“诗”本来,它应当是人们长期置身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对“放下状态”的一种欲罢不能的强烈渴望或对“放下状态”无限向往的美好愿望;用一个“诗”字来表达,恰到好处,又绝妙无伦。
诗这种语言载体,始终牢牢居于一个人内心最寂静、最安全的岛屿。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诗,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当成长的喜怒哀乐迫切亟待抒发时,诗是人们不约而同想到的首选的文学方式。即便这时候不能拿起笔来表现,也会在触景生情时,自然而然地想起熟悉的“沉睡”着的诗来疏解。
当然,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都需要开发,写诗也一样,需要被唤醒。这种唤醒,不靠“名师”,靠的是自我。我眼中的诗,必须是宽容的文字,允许作者以自己的语言体系去表达。
武汉疫情,诗是最早响应的文学“驰援”。绝大多数诗人,自觉于这场突如其来的“战役”,以诗歌记录下这场“对决”,为“对决”画像,正应了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责任”。不少从未涉猎诗歌创作的,也不由自主地选择以诗表达对疫情一线所有“卫士”的深刻关切,那悲悯和祈福,都来自诗作者的灵魂深处。
从诗人浩如烟海的作品中随便抽取几首打开,扑面而来的是中华民族的团结、不屈的斗志,看到了折射出来的中国人民的生活态度。毫无疑问,这种态度,正是中国诗歌的态度,中国诗人的态度。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武汉3月6日电(记者李伟王作葵)据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6日通报,2020年3月5日0—24时,全省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