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在家,妈妈手机落在家里啦,你打她的另一个号码。她在大岭村扶助一个哥哥,说不能让哥哥没书读。奶奶在家‘扶助’我做作业,我不给妈妈添麻烦。”这是我第一次打电话给小陶时,她儿子在电话里对我说了这番话。已经是晚上八点,她还在贫困户家里。我拨打了小陶的第二个号码,她说:“冯老师,我正在大岭村给一个学生做劝返的思想工作,孩子没有得吃饭,我煮好饭菜现在在陪他们吃。不能让孩子在该读书的年龄外出打工,荒废青春,荒废人生。这个思想工作可能比较长,明天我给您安排好六巷考察的相关事宜……”在匆忙的通话中,看出小陶工作的专注。话语中透露出的信息让我动容不已,自己的孩子没有时间去管却要去管别人家的孩子,到晚上还在村里耐心地做贫困学生的上学动员工作,这些,都是基层干部工作的常态啊!
此时,我的心里有两盏灯在亮着,一盏是遥远的大岭村里一个“妈妈”一样的基层干部,在陪着辍学孩子促膝长谈;一盏是县城里一个奶奶在陪着这个“妈妈”的孩子学习。妈妈在扶贫工作大前方,家人在扶贫工作的大后方,这是扶贫路上大爱的灯和扶贫后方理解宽容的灯,正是这两盏灯成了扶贫路上的支撑。同样,前方后方肩并肩、心连心,架起扶贫工作爱心桥。
小陶是我的学生,她读初中的时候我是她的班主任。她面庞黝黑,总是笑呵呵的,大咧咧的开朗性格像个男生。小强就是小陶要控辍保学的贫困学生。小强的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母亲已经离婚而去,至今杳无音信,他跟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家,无心向学,遂与亲戚下了广东打工。小陶带着乡政府筹集到的扶助金,还带上乡里领导干部的捐款,亲自到广东劝返孩子,让他回学校读书。给学生买衣服,关心他的学习情况,多次到家里做他爷爷奶奶的思想工作,多方稳定孩子的学习思想。目前,六巷乡480个6到16岁在校学生,辍学1人,疑似辍学3人,这在六巷控辍保学方面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小陶接到一个给上访群众张某做答复的任务。她实地走访王钳村委,从向村委干部了解情况,到询问隔壁邻居,再到入户访谈,她做足了功课。她了解到,张某因为家在桐木镇建有一栋三层楼的住房,房子建好没有钱装修尚未入住,但他在此期间患胃病需要持续吃药,外加孩子读高中费用增加,家庭困难却因为有住房而没有获得建档立卡资格,所以一下没想通就上访了。小陶认为,群众有困难是实际存在的,国家有政策也是明摆着的,但事情不能简单化处理。增强同理心,能够换位思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小陶站在张某的立场考虑,决定从其他渠道上为他解决,一是给他申请最大化报销的医疗保险,二是在动态管理的民政部门帮他申请低保。这个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张某很满意。小陶说:“做好群众工作如果在原则之外再加一点弹性,加一点人文关怀,更能与群众肩并肩、心连心。”
小陶有一个“心连心土特产销售群”,是小陶为贫困群众建立的一个特产销售平台。卖鸡、卖果、卖茶油……应有尽有。群众有需要,在群里发布信息就可以交易,小陶则是帮忙吆喝,“保证保质保量”,更多的时候还得赔上自掏腰包跑腿的费用。六巷乡的茶油质量好,小陶就找人买,领导、朋友、亲戚、家人都要帮忙宣传,有需要的直接下单,买方卖方都开心、放心。朋友经常开玩笑称小陶:“生意真好”,小陶笑着说:“我非但不赚钱还赔钱呢,跑腿让我更忙了,但能‘赚’回大家的开心和赞美,我觉得暖心。”
说到这件事时小陶对我说:“我是大山的女儿,从小生长在大山里,这里的群众就像是我的亲人一样,我走到哪,他们的纯朴、热情、善良总是让我觉得亲。他们的事就是我的事,我有责任和他们一起渡过难关。”
小陶下村开会,顺便带一个到六巷村买东西的阿奶回家,阿奶就动情地说:“妹啊,你人好,跟我们贴心,还帮我们买东西,我们很喜欢你。”这句话让小陶无限感动,感觉一切的辛苦都值了。
我和小陶走在村里,村前村后的群众都叫我们进家里吃饭,一位阿婆叫我们吃沙糖桔,超甜,还叫小陶在群里链接卖果……
看着小陶笑眯眯地和阿婆聊着,我感受到了一个基层干部打从心底里流露出来的幸福,心里也不免有些自豪。因为,她是我教出来的学生!
新闻推荐
打破“不超载不挣钱”的恶性循环 山西连续12年治超力度不松懈
新华社记者梁晓飞许雄“2007年以前,路上的‘百吨王’随处可见,而且人休车不休,别人超载你不超载就赚不到钱。”太原市清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