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东
祭灶节是一个有趣的节日,正名之外还有一大批“小名”,如“小年”“祭灶日”“送灶节”“灶王节”“灶君节”等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灶神的节日。关于祭灶节的日子,素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意即官宦人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平民百姓腊月二十四、船户则是在腊月二十五过小年。
灶神,全称为“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又有灶君、灶王、灶爷等称谓。历代书籍对灶神是谁说法不一,或认为是炎帝、黄帝、祝融、宋无忌。道教学说出现后,灶神变成了玉皇大帝派到人间考察民情的司命之神。因为灶神是谁不是本文所述的重点,故不赘述。至于灶神的性别,也有诸多说法。《杂五行书》中记载,“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清代的《敬灶全书》则写道:“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而有的地方敬奉的灶神,却是一对老年夫妇——即灶神爷、灶神奶奶,男神女神并肩坐,让人忍俊不禁。
在民间传说中,灶神除了掌管饮食之外,还兼具考察人家善恶行径的职责。相传灶神左右各有一神灵随身携带两只罐子,一只是“善罐”,另一个则是“恶罐”,分别记录着这户人家的善念和恶习。每年岁末,灶神都要上天汇报一年来从人间考察到的各种消息。关于这一说法,古书中多有记载。如东汉郑玄注《礼记·记法》曰:“(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东晋葛洪《抱朴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为讨取灶神的欢心,让他在天庭上为人家多多美言,先民们就在传说灶君上天那一日的晚上举行非常隆重的祭灶仪式,特别要用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对此,宋代吴泳在《别岁诗》中曾有描写:“灶涂醉司命,门贴画钟馗。”醉司命也就成了祭灶的代名词。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关祭灶的风俗非常丰富、也十分有趣。旧时,无论皇宫还是寻常人家都要在小年来临之际,在灶神画像的左右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人们奉香、祭拜,并供上丰盛的祭品。祭灶的祭品多样且很讲究,首选黄羊,《燕京岁时记·祭灶条》说“二十三祭灶,古用黄羊。”此风俗一直延续到晚清,腊月二十三,皇宫内廷和王公府第仍用黄羊祭灶。鲁迅先生《庚子送灶即事》中有这样的话语:“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描写的就是黄羊祭灶的习俗。
山西长治一带乡村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都要蒸上一只特大的枣山馍,为灶神做干粮;冀中地区在祭灶时,要焚烧破旧的灶君画像和纸马,还要为灶神的坐骑备上清水、料豆和秣草;中原地区的祭灶仪式大多选在晚上进行,人们敬上各种瓜果糕点等祭品,焚香欢送灶神上天。有意思的是,灶神升天所乘的“坐骑”竟然是一只大公鸡。“送行饺子迎风面”,北方民间腊月二十三,有送灶神吃饺子的习惯;山西民谚“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腊月二十三家家炒玉米,然后用麦芽糖将炒好的玉米粒粘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可口;河南人在祭灶这一日则喜欢吃一种用白面、鸡蛋、芝麻等食材做成的烤饼,称作“祭灶饦”。祭灶节这天,最有名的吃食还要数灶糖。有首民歌流传颇广,“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灶糖是一种粘嘴粘牙的麦芽糖,有圆形的“糖瓜”和长条形的关东糖等多种类型。浙江一带腊月二十三祭灶的灶糖更为独特,是用饴糖拌上米粉做成元宝的形状,叫“糖元宝”。人们希望灶神吃了灶糖嘴巴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拣好的说。
苏州地区送灶神的习俗是将新折下的松柏枝、石楠、冬青等捆扎成束,沿街叫卖,称为“送灶柴”;在我国一些地方还有“跳灶王”的习俗,“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敲竹歌噪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这几句古诗,便形象地描述了人们通过“跳灶王”来讨好灶神,以保佑来年赐福的热闹场景;“赶乱婚”也是旧时盛行的一种祭灶节习俗。民间认为,过了腊月二十三,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天天都是黄道吉日,所以娶媳妇、嫁闺女不用挑日子。对此,民谣有证:“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童谣。过了祭灶是大年,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殷切盼望。在我国各地,像这样的童谣非常多。“灶王爷爷本姓张,一年一回换衣裳,灶王爷爷上天堂,抛米抛面你都承当……”“荸荠尖尖,灶公上天,灶公上天讲好话,灶妈下地保护我,庇佑阿爹有钱赚,庇佑奶奶福寿长,庇佑阿哥讨阿嫂……”这些童谣通俗生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读来朗朗上口,趣味十足。
新闻推荐
市人代会报到 代表自带洗漱用品 记者探访发现,市人代会代表住所已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物品
昨日,来自朝阳团的市人大代表吴晓蕾在大会驻地住所内整理自己带来的洗漱用品。新京报记者吴江摄昨日,市人大代表、市交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