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1926年出生,广东揭阳人,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先后担任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主持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
我国自行研制核潜艇,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面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黄旭华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路攻克种种技术难关,突破了核潜艇最关键、最重大的七项技术,让茫茫海疆有了中国的“钢铁蛟龙”。
头发花白、笑容和蔼、言语清晰,94岁高龄的黄旭华院士日前在北京与记者见面时,精神状态非常好,尤其是两眼发光。经过手术后,他的视力已恢复,不用放大镜就能看清手中文件的字样。
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的黄旭华,曾隐姓埋名三十年,将一辈子的事业献给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也将自己“惊涛骇浪”的人生“深潜”在了祖国的大海之中。
“这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我特别高兴,这是国家对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肯定。”黄旭华说:“作为一名老党员,我的所有荣誉都是国家给予的。我的视力恢复也得益于党和国家对知识分子的关怀;只要身体允许,我还想为国家再工作15年。”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上小学时,正值抗战,他的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那时他就有了报国之志。
黄旭华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原本其父按族谱秩序为其起名为黄绍强,后改名为黄旭华,意思是想让中华民族如旭日东升。高中毕业后,黄旭华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深造。
20世纪50年代,美苏争霸,在军备竞赛中都将核潜艇研制作为海基核力量建设的重要方向。1954年1月,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美国研制的“鹦鹉螺”号下水;紧随其后,1957年8月,苏联第一艘核潜艇“列宁共青团”号下水首航。至此,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不仅形成了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核战略格局,而且具备了第二次核打击能力。
“当时,主要是要遏制核讹诈,保卫新中国。所以毛主席才讲:“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黄旭华介绍说。
“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我一辈子的事业。”黄旭华回忆说:“1958年,我从上海到北京报到后,当时的支部书记同我谈话,就说明了这项工作保密性强,一辈子出不了名,就算成功了也只能当无名英雄”。
一代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都是靠算盘算出来,“三面镜子”助力完成核潜艇的总体设计
但是,核潜艇研制步履维艰。除了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落后这一历史难题外,黄旭华他们面临着更多实际困难:没有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专业技术知识;没有技术参考资料。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北京生产的“前进”牌算盘,这把算盘曾经伴随着黄旭华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我国一代艇的许多关键数据都是出自于这把算盘。为解决陆上模式堆的问题,黄旭华和一代艇的科技人员长期在协作单位蹲点“种菜”,开展工作。
他们先后派出200多名科技人员,到陆上模式堆工地去“种菜”,按照艇的总体设计要求,在工地上和施工方、用户方共同完善设计、处理施工问题,参与了从零功率到全功率的运行试验全过程,一方面完善了陆上模式堆的建造和试验,一方面完善了动力舱的设计,同时培养和锻炼了一支过硬的队伍。
黄旭华提出收集资料时要带上“三面镜子”:既要用“放大镜”,沙里淘金,追踪线索;又要用“显微镜”,去粗取精,看清实质;更要用“照妖镜”,鉴别真假,去伪存真。
经过对收集到的零散资料的分析、整理,黄旭华他们对核潜艇总算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并集成了核潜艇的完整总体。
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还运用系统论思想,悟出了“在综合上发展就是创新”、“综合出尖端”的融合创新之道——复杂的尖端技术基本上是在常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常规的综合、提高和创新。
越是复杂的尖端工程,越是要利用成熟的技术加以综合集成提高,特别是总体研究设计,更要在综合运用上做文章、下功夫。根据这一融合创新思路,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在材料、设备选型上,除少数专用项目外,均以国内成熟成果为基础,充分利用,既缩短了战线,减少了矛盾,又争取了时间。
开展调查研究的同时,黄旭华他们不等不靠,提出“骑驴找马”的工作思路——时间不等人,虽然驴没有马跑得快,但没有马,那就先骑驴上路,边走边找马。同理,科研条件不具备,可以先启动相关基础工作,边干边创造条件。他们通过走出去“种菜”的办法进行科研活动、提升科研能力、锻炼科研队伍。黄旭华告诫参研人员重视核潜艇的稳性设计,保证“不翻、不沉、开得动”。我国后续核潜艇的稳性设计都比较好,均得益于黄旭华最初提出的稳性设计思想。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1988年,黄旭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深潜试验。
年过花甲的黄旭华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作为09工程的总设计师,我对核潜艇的感情就像父亲对孩子一样,不仅疼爱,而且相信他的质量是过硬的,我要跟你们一起下去深潜。”
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这在世界上尚无先例,总设计师的职责里也没有这一项。黄旭华却坚持参加。他说:“首先我对它很有信心,但是,我担心深潜时出现超出了我现在认知水平之外的问题。而且,万一还有哪个环节疏漏了,我在下面可以及时协助艇长判断和处置。”
黄旭华 (后排左一) 与首次深潜的同事合影
参试的决心下定了,黄旭华心怀愧疚地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夫人李世英。李世英是一位懂俄语、英语、德语的专家,同黄旭华一起在719研究所工作几十年,深知深潜的重要和风险。她面不改色地宽慰黄旭华说:“你当然要下去,否则将来你怎么带这支队伍?我支持你。你下去,没事的,我在家里等你!”
核潜艇稳稳地潜到了极限深度。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鱼雷攻击型核潜艇达到了设计目标,符合实战需要。中国人民海军潜艇史上首个深潜纪录由此诞生,中国核潜艇的总设计师随同首艇一起深潜,也成了719研究所的“光荣传统”。
在试验艇起浮的过程中,艇上的《快报》请黄旭华题字,激情澎湃的他一挥而就:“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其实背后满怀对家人的内疚
吃苦受累,黄旭华咬咬牙,都挺过去了。一直让他觉得内疚的,是他的家人。
新婚不久,他就离家了。好不容易调到一个单位,要搬家了,他都忙得不能回去,全由妻子一个人张罗。三个女儿,全由妻子既当爹又当妈地养育成人。还有生他养他的大家庭,黄旭华更觉得亏欠太多。工作后回家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了。
黄旭华和家人合影
1958年加入核潜艇研制战线后,黄旭华便开始隐姓埋名,少与家人联络。
执行任务前,黄旭华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63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但是,此后30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1988年春,黄旭华趁核潜艇南海深潜试验之机,携妻顺道看望老母。行前,黄旭华给母亲寄上一本《上海文汇月刊》(1987年第6期)杂志,母亲戴着老花镜,反复阅读上面的一篇文章《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这篇2万多字的报告文学,详细地记载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
母亲满含泪水看完那篇文章后,把家里的其他兄弟姐妹召集到一起,跟他们讲:“这么多年,三哥的事情,你们要理解,要谅解他。听到母亲说出“要谅解”这三个字,黄旭华哭了。三十多年来,黄旭华对母亲,对这个家,对家乡的情感包袱就在听到母亲说出“要谅解”这三个字时,放下了。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当黄旭华的心一次次因思念而倍受煎熬时,当黄旭华一次次为不能守在父母身边尽孝而抱憾时,他都用这句话来支撑自己。
有功于国家的人,祖国是不会忘记的
黄旭华作为我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1994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2014年,黄旭华获评央视“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殊荣,从那以后,黄旭华终于可以从幕后走到前台,应邀讲述中国研制核潜艇的故事,讲述他们那一代09人艰苦创业的故事,让国人知道,也让世界知道,中国人凭着自己的智慧,仅用不到十年时间,就实现了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
继感动中国人物之后,黄旭华还先后获得了中国好人、潮汕星河基金会最高成就奖、何梁何利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黄旭华告诉记者:“我这一辈子,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我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整个核潜艇研制团队,我的一切荣誉属于和我一起并肩战斗、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我国核潜艇研制事业的默默无闻的战友们,以及今天为了让核潜艇研制事业跟国家一样强起来而接续奋战的年轻一代,所有荣誉,包括国家最高科技奖,名义上是我的,但实际上,是大家的,是集体荣誉。”
来源:光明日报记者 袁于飞
图片:网络
原标题:《黄旭华:为祖国,“深潜”三十年》
新闻推荐
2020年国防部中外媒体新春招待会又有一些新变化。1月10日,2020国防部中外媒体新春招待会在中国航空博物馆举行。来自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