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在柏林西郊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墓园,西门子公司职员托马斯将鲜花放在拉贝墓前。新华社记者 任珂 摄
毕振山
“有人在用力地拍打着两扇院门,妇女和儿童哀求我放他们进来。一些大胆的男子从德国学校后面翻过院墙,想进入我的院子寻求保护。这种苦苦哀求我实在听不下去,于是我把两扇大门完全打开,把想进来的人全放了进来。”——1937年12与12日
“汽车每开100米到200米的距离,我就会碰上好几具尸体。”——1937年12月14日
上面这些话,来自一个德国人——约翰·拉贝的日记。日记里记述的,是发生在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杀。
今年1月5日,是拉贝去世70周年的日子。在德国首都柏林西郊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墓园,数十名中德友人来到拉贝的墓前缅怀。
拉贝年轻时即与中国结缘。1908年他初次来到北京,在中国一住就是30年。他在北京、天津和南京都待过,收集了大量有关近代中国人生活的资料。
1937年底,侵华日军进攻南京,担任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的拉贝放弃了回国的机会,与留在南京的十几位外国人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作为该委员会主席,拉贝带领委员会在面积不到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庇护了大约25万中国平民。单是在他自己居住的院子里,拉贝就救助了600多名难民。
不过,拉贝所做的这伟大的一切最初并不为人所知。1938年拉贝回到德国,二战结束后由于加入过纳粹而遭盟军逮捕。虽然后来拉贝洗清了纳粹嫌疑,但他的生活并不好过,1950年因中风而去世。
此后,在遥远的中国,不少人为了寻找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在全球四处奔走。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华裔社会活动家邵子平和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的努力之下,拉贝撰写的日记终于重见天日。
其中,从1937年9月开始到1938年4月结束的10卷日记,详细地记述了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中国平民的工作,也曝光了侵华日军犯下的种种暴行。日记中保留的大量照片、信函、备忘录等文件,成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铁证。
拉贝日记公布后,他的善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感恩。有人称他是“南京好人”,有人叫他“中国辛德勒”。尤其是南京,始终未曾忘记拉贝的善举。1948年拉贝全家生活拮据时,南京市民还曾募集捐款予以支援。
现在,《拉贝日记》已经有了中、英、日、德四种语言的版本。2009年,电影《拉贝日记》上映。2019年7月,中国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开始在欧洲巡演。位于德国的拉贝墓前,总会有人前去缅怀。位于南京大学校内的拉贝故居改造成了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以纪念拉贝的人道主义之举。
拉贝的善举也后继有人。他的孙子托马斯·拉贝于2009年创立了拉贝和平奖,专门表彰致力于促进中国与世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的对华国际友人。
虽然拉贝已经过世70年,但纪念拉贝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他的日记不仅警醒世人不要忘记历史、否认历史,也在教导人们学会珍视和平、多行善举。
新闻推荐
1月8日,驻守在西北边陲的新疆阿勒泰边境管理支队拉斯特边境派出所民警用独特方式迎接第34个“110宣传日”。由派出所抽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