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万德龙
在任城区越河街道竹竿巷社区,社区书记张宝芳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小巷”大管家。担任竹竿巷社区书记、居委会主任8年来,张宝芳带领社区居民安暖气、建围墙、装路灯、搞绿化、盖广场,组织志愿者服务队,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生活越来越好。
通暖气搞绿化知晓居民冷暖
“这暖气是宝芳书记协调安装上的,之前都是天天往楼上背煤烧火取暖。”家住竹竿巷社区的王阿姨说。原来,竹竿巷社区是城区老旧社区之一。2011年,张宝芳上任社区书记之初,通过走访得知,居民几十年来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用上暖气。“原来咱小区不具备安装暖气的条件,后来条件具备了,但反馈意见的居民代表又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导致暖气迟迟没能安装。”了解到居民的迫切需求,张宝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整个小区所有住户全部走访了一遍。随后,又召开了几百人的业主大会。业主代表、楼长、单元长、居委会负责人聚在一起,一遍遍商议暖气安装的问题。2012年冬天,社区居民顺利迎来了集中供暖。
之前社区居民自己烧煤取暖,习惯在楼下、楼梯间内堆放柴火。虽然现在暖气通上了,但居民多年养成的习惯没有变,柴火照样堆满楼梯间。为解决这一问题,张宝芳先是集中下通知清理,随后对有反对意见的居民挨家挨户进行劝导协调。社区里的柴火、小厨房全部被清理一空,连社区小花园里的杂物也被集中清理干净,种上了花花草草。
“社区清理完毕后,我们又在小区部分出入口安装物防设施,引进物业统一管理。为了保证物业管理质量,引进物业时我们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优先录用我们本社区的下岗职工和贫困居民。这样一来,他们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张宝芳说。
上千个便民服务电话记在本子里更记在心里
春节前夕,张宝芳拉出来社区内45户困难户的明细,其中18户的春节走访慰问品还没有着落。张宝芳不愿让工作人员为难,从自己家里拿来米、面、油走访。这已经不是张宝芳第一次用自己家的东西走访了。在困难户的名单中,有一户社区老居民——64岁的张俊峰一家。由于家庭困难,儿子结婚后一家五口人蜗居在50平米的老房子里。张俊峰在客厅的小沙发上,一睡就是16年。这一家人是社区重点帮扶的对象,从2012年起张宝芳就帮老张的儿子申请经济适用房,最终成功申请到一套70多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
菜市场的老杜、掏下水道的老王、安装宽带的张经理……在张宝芳随身携带的小包里,装着三个本子,本子里记着上千个和居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常用的电话号码。社区还会定期根据居民的满意程度对商家信息进行增减。
近年来,竹竿巷社区成立了爱心驿站,主打“七彩服务”。七支独具特色的爱心服务队分别开展义务教学、矛盾调解、爱心帮扶、邻里互助、义务巡逻、环境整治、公益活动等服务,真正让社区变成了居民的温馨家园。
据张宝芳介绍,“爱心驿站”最早的雏形是2003年“非典”时期退休党员王福银和伊茂芳、马凡兰组成的志愿小组,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检查社区进出入口,保护辖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后来“非典”结束后,三个老党员就经常帮助社区打扫卫生,协调邻里矛盾。时间长了,社区居民被三位老党员的热情服务所感染,陆陆续续又有新志愿者加入进来。“爱心驿站”被省委宣传部评为“4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小事不小重在做好
安装暖气、清理杂物、帮着困难户申请经适房、矛盾调解……这些看起来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可这样的小事无论让哪户居民遇上,也都是一种非常消耗精力的麻烦。所以,如果这些事情没有得到圆满解决,反而积累了更多,最后,这些小事将成为一个个“大麻烦”。
“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品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对于群众反映的那些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小事,如果能做到一个个具体分析、一件件认真解决,群众一时半会儿或许不会说什么感激的话。但这些小事都会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此以往,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会得到提升,对党员干部的信任感就会不断得到加强。
张宝芳作为一名普通的社区书记、居委会主任,在工作中长期面临这样那样的小事,可她并没有因为这些小事的分量轻而视而不见,而是全心全意地主动替群众解决这些问题,这说明了什么?责任意识使然。作为一名党员,她知道自己必须时刻彰显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在为民服务的具体工作中为群众解决最具体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只有把工作做得如此之细,才能进一步密切干部群众的关系,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基层基础也随之夯实。
(本报评论员宋延坤)
新闻推荐
这个学期,霍家街小学迎来了9位来自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跟岗研修的老师。日前,该校举行了一场“鲁疆师生情谊长跟岗研修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