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委员李亚兰
伴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积极探索保护和更新相结合的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模式,使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建筑风貌得以继续保存下去,实现新时期保护区乃至整个旧城的保护与复兴,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近年来,随着城市治理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开展,为历史街区保护带来了契机,例如:东城区西打磨厂街通过历史文化保护和创意产业的融入,恢复了老旧街区风貌;西城区推进的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改善工作已恢复完成白塔寺的历史风貌等等,这些工作把很多过去“不敢想”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了。
不过,目前缺少一部针对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专项法规,缺乏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与法规细则来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和实施指导。随着社会的发展,保存历史文化街区的完整性也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成为开发建设老城区的一个“负担”。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忽视历史建筑所承载的精神、盲目追求商业开发利益等现状,日益成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过程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为此,建议尽快出台《北京市历史街区保护条例》,在明确历史街区的概念、价值、名称、范围、保护方法、资金来源、保护程序、各方职责、罚则等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历史街区法律保护框架,使历史街区的保护有法可依。同时,拓展名城保护资金来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应加强引导国有文化企业在历史街区保护中的资金投入,适当引入民间资本进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充分利用舆论阵地,强化全社会保护历史街区的意识。建议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借助新媒体手段平台,引导市民了解历史街区、保护历史街区。制作一些有历史考究、做工精良的影视作品,借助影视文化,让市民关注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主动增强保护意识。
要积极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多元保护模式。处理好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保护和商业性利用的关系,利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街区。首先是责任,其次才是财富,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一条以保护文化街区完整性为中心、根据各个街区的不同特点融入教育、文化、科技、商业多种因素的多元化保护模式。在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建立博物馆、纪念馆、传统手工艺作坊等,体现北京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
在保护过程中,充分考虑“人文”因素。要积极吸引社会公众特别是当地居民的参与,提高当地居民维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素质。这也有利于当前政府部门维修居民建筑、完善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
新闻推荐
欢乐消费迎新年2019年12月31日,重庆市沙坪坝区三峡广场商圈一派热闹景象。元旦前后,重庆各大商场开展“迎新年”主题营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