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纳米颗粒上装载识别配体,对肿瘤进行主动识别,从而实现靶向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近年来这种方式的有效性越发受到质疑。我国科研人员最新研究表明,利用纳米颗粒靶向识别肿瘤是有效的,但其效果受靶向修饰模式影响明显。
开展这一研究的科研人员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李峰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先恩研究员联合团队。近日,他们借助蛋白纳米笼的空间可寻址特性,利用可控自组装和高效点击化学反应,成功在迷你铁蛋白纳米笼上实现了靶向配体精确可控修饰,获得了六种具有特定配体数目和空间分布的纳米颗粒模型。
一系列细胞水平和荷瘤动物模型实验表明,不论何种配体参数,对主动靶向均有不同程度贡献。进一步研究显示,这些配体分布模式依赖的靶向性能差异,与靶细胞表面受体成簇化及相关的细胞内吞、调理素作用等因素有关。
李峰说,这一研究有助于理解和澄清肿瘤纳米医学领域关于主动靶向功效的争议,同时凸显了精准功能化在构建生物纳米探针和器件方面的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已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多学科期刊Small。
(新华社记者 谭元斌)
新闻推荐
上海一男子准备取公积金买婚房时,发现账户内的13万余元“不翼而飞”!这笔糊涂账,竟是因为姓名中的生僻字引起的……系统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