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岛林永升塑像。
2014年8月26日,辽宁省相关部门正式在礁石上立碑“老人石”。
经远舰工作现场航拍照。(右前方为老人石,远处为黑岛山脉)
经远舰
史宪文老人根据记忆绘制林永升的牌位。
史宪文老人生前手绘的夕阳宫建筑群,画面最下方的就是林公祠。
史宪文老人生前手绘的林永升牌位样式。
壹 林永升雕像与老人石
大鹿岛以西大约40公里,就是庄河黑岛镇。
黑岛其实是一座半岛,南大山山势最高的一处突出在海里。山顶,一尊林永升的汉白玉雕像矗立山头,目光坚毅。站在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塑像前,向东面海上远远望去,就是大鹿岛和甲午海战战场,正前方老人石海域,就是当年经远舰沉没的位置。
这尊塑像雕刻成立于1994年9月17日,当天是甲午海战100周年纪念日。
老人石在当地也被叫做虾老石,距岸边大约5海里。满潮时,尚有顶部露出水面。2014年8月,辽宁省相关部门在礁石上立碑,命名为老人石。
这是有关经远舰的一处重要坐标。
1921年,第一部《庄河县志》编定完成,志中收录了一首黑岛当地文人冷庆椿的诗作《烟波石老》,石老即老人石,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正所谓:
不识何年此老生,岩岩骨格最多情。曾经浪过眉须白,不见尘飞面目清。砥柱将军欣作友,垂纶钓客拜呼兄。有时如近复如远,堪卜今朝雨与晴。黄海海战时,经远舰曾发起过对日舰的猛烈攻击。北洋海军阵形左翼崩溃后,经远舰遭日本舰队第一游击队围攻,苦战数小时后沉没。
在黑岛,一直流传着经远舰的各种传说,这已成为当地百年来几代人口耳相传的共同记忆。
在《庄河县志》的“兵事”栏下,第一项就是甲午之役,“是时,舰在虾老石东八里许,士卒皆请林(永升)就岸,林不肯,躬亲炮弹,督战未几,左臂中弹,舰突亦被击碎,林知事去,返身入内,扁(遍)锁仓门,危坐以殉。”
与县志上记载的不同,清廷官方认定林永升是头部中弹阵亡的。在黄海海战后的1894年10月5日,直隶总督李鸿章根据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汇报,向清廷上了“为大东沟接仗经远管带林永升等员死事惨烈请旨优恤事奏折”:“经远先随致远驶出,管带林永升奋勇督战,突中敌弹,脑裂阵亡。”
不过县志中所写的这些细节,来源很可能是黑岛当地的村民,而这些村民的信息则来自当时幸存士兵的某些口述。
在该版县志的开篇序言里写得很清楚,庄河此前无志书,是在1919年初开始编撰,“召集耆硕或司采访、或任纂述”,至1921年末编纂完成,此时距离甲午海战结束不过27年。
这些原始口述资料在县志的这篇文章中也留有痕迹,“我海军军舰自鸭绿江之败,退至县属海中獐鹿岛前,共有四艘而沉者二,一舰为方谦统帅沿海西逃,余一为靖远舰,林钟卿所统帅。”
甲午海战时,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两艘老旧军舰沉没在大鹿岛附近海域,致远舰沉没在今天丹东海洋红海域,经远舰沉在老石人海域。管带方伯谦则指挥济远舰,沿着辽东半岛海岸线西逃回旅顺。贰 一段真相混杂的文字
由于当时海战正酣,各船相距较远,水兵无法掌握准确的海战信息,再加上庄河当地人不熟悉内情,水兵的讲述再加上村民的记忆,于是形成了一段真相混杂的文字。
“钟卿”是林永升的字,县志中将其管带的军舰名字写为“靖远舰”,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庄河土语的发音造成的,庄河话中“经”“靖”的发音几乎是一样的。
对于幸存的士兵,县志中也留下一段话:“该舰军士约五百人,泅而逃出者仅五十人云。”
另在当地流传一种说法,在海战次日,黑岛渔民在老人石处救出16名幸存官兵。
根据《北洋海军章程》规定,经远舰上的额定编制是202人。另据战后李鸿章的请恤名单以及民初海军部的再次统计,经远舰上可考的阵亡以及“临阵受伤病故”共有71人,是北洋各军舰在甲午海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
从这一数据看,县志中幸存“五十人”的说法可信度很高。
由此也可对《庄河县志》中关于经远舰的记载进行推论:在致远舰沉没后,同组的经远舰遭遇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四舰围攻,在林永升、陈京莹等舰上高级将领先后战死后,其他官兵一路航行试图突围,在航行至老人石附近海域沉没,船上部分士兵凫水逃生,也有部分将士攀附在老人石上获救,上岸后获得当地村民或官方救助,并讲起了海战的情形,于是在当地留下了如此记载。
此前,关于经远舰沉没在老人石海域的记载,一直未受相关学者的重视。随着2018年的考古确认,再去反推这一历史,可以发现《庄河县志》中的这一记载是极为珍贵的。叁 夕阳宫下林公祠
如今在黑岛山脚下不远处有一座养老院,养老院所在位置原来有一座“夕阳宫”,这是《庄河县志》里记载的一处古迹:“城东沈家屯西,距县四十里,明万历四年建,祀天后圣母,住持道士一。”
夕阳宫在青龙山西坡,依山势而建,坐西朝东,每当太阳西下时,才有阳光照射,故得此名。后来宫的名字演变为“西阳宫”,所在的村落,也因此得名“西阳宫村”。
对于永升祠的来历,从《庄河县志》里收录的《镇海侯林公祭文》里可以找到线索。
根据这篇祭文记述,在1917年-1918年前后,当地有人试图去拆经远舰,因为林永升曾“显灵”,大家不敢妄动,因此“集资为公建祠,招公及士卒之魂以祭之”。
关于夕阳宫和永升祠,2018年11月4日,在当地文史工作者白千魁和赵克豪的带领下,我们访问到一位见证者——史宪文老人。
史宪文生于1940年,家住夕阳宫附近,从小就跟家里人到夕阳宫里烧香祈福。他的记忆中,夕阳西下时,整个夕阳宫被照耀得金碧辉煌,幻化生辉。
夕阳宫整体上由三部分组成。最高处半山腰的平台上,是建造最早的夕阳宫,当地人俗称大殿,坐东朝西。夕阳宫为五间制格局,正中三间供奉海神娘娘,背侧是“十八只手”,推测来看有可能是千手观音像。大殿最南侧一间,为关帝祠,塑有端坐的关公像,两侧是周仓和关平塑像;最北侧一间,供奉有龙王、送子娘娘、“十不全”等多路神仙。
大殿山下,又起一处平台,为如来佛殿,被称为小殿,殿内供奉如来佛一尊,两侧是哼哈二将。该殿从外看是三间格局,内部其实只有一座大间,坐北朝南。佛殿前有一设计精巧的门楼,东侧有一块捐建佛殿的功德碑,史宪文的爷爷当年因为捐了钱名字也刻在上面。佛殿最早的建造时间不可考,但肯定晚于夕阳宫,最后修整的时间应是功德碑上记录的伪满时期。在这座佛殿院外,是用花岗岩砌成的一圈围墙。
史宪文说,这两座建筑,依山势错落而建,木工、瓦工和雕刻都相当精美,内部还有壁画,画的西游记第八十一难。
再往山下,就是“林公祠”。
史宪文介绍,林公祠的整座祠堂由五块花岗岩大石板组合而成,四周山墙一共四块,屋顶一整块雕刻成房瓦样式。
整个祠堂有一人多高,宽近两米,在正面的石墙顶部刻有“林公祠”三个字,字的大小至少10厘米长宽。祠堂建在石基之上,面积是祠的两倍,台基有三层台阶。
在祠内中央,有一方林永升的牌位,史宪文记忆牌位上写着:“供奉北洋水師經遠艦管帶林諱仲卿大人之位”,其中“供奉”和“之位”两个字分别在牌位的天头、地脚横排书写。
虽然在县志的“兵事”以及建祠祭文中都写的是“靖远”,但史宪文明确表示,牌位上面写的是“经远舰”。另外,林永升的字是“钟卿”,县志上的写法是正确的,但牌位上写的是“钟卿”还是“仲卿”,老人更倾向于后者。
据老人描述,林永升牌位宽40厘米左右,高70厘米左右,牌位顶部刻有云纹,做工精细。林公祠内有一个小香碗,祠外有一个大香碗,由石头打成。肆 层叠仙宫万古存
从县志上的记载和史宪文老人的描述,可以发现夕阳宫建筑群内,包含了至少三个层次的历史:
最顶层,是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天后庙,这是中国本土海洋文化的代表,代表了时人对于海洋的敬畏,而夕阳宫和同在《庄河县志》里出现的大孤山天后庙等,几乎是中国地理空间上最北方的妈祖文化信仰。
中间一层,如来佛殿,代表了禅宗文化的信仰。佛教和道教同在一处,这体现了中国人包容的文化性格,也是宗教融合的轨迹。
最下一层,是林公祠,既见证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海战历史,也见证了庄河人、黑岛人的质朴、厚道的民风,这是来自乡民最朴素的信仰习惯。
《庄河县志》中,称林永升“诏封镇海侯”。史料记载,战后清政府下诏对林永升照提督例优恤,追赠太子少保,并无诏封镇海侯一说。因此,这是当地百姓将其奉若神明,称其为“镇海侯”,而编志者不察,将此说写入县志。天后娘娘和林公,一同成为黑岛这片海域的守护神,这也说明了乡民对林永升的敬仰。
新中国成立之后,夕阳宫的建筑群被辟为学校。
1950年,史宪文也在此上小学,此时夕阳宫已经遭到破坏,大殿也根据上课的需要进行了整改。
到1960年,夕阳宫建筑群基本被全部损坏。夕阳宫和佛殿以及附属建筑,都被改成小学的教室以及教工宿舍,殿内的神像也全部被清理出去。
林公祠因为空间较小,未做学校,但当时祠的顶盖已经不见了,四周山墙也倾倒了。据史宪文说,前几年他曾在附近某处看到过这方顶盖。
1970年,史宪文担任这所小学的负责人。因庙殿等建筑破损,他向上级申请修缮。因经费紧缺,上级政府指示史宪文拆除庙殿一切建筑,用拆下的材料在异地另建新校舍。
史宪文带领工人一共拆了三天,用夕阳宫建筑群的石材盖了21间教室,木头做了八套办公桌椅,其中主殿上的一根大梁被分切出四根学校的大梁还有余。佛殿前的那座功德碑,后来在附近修桥时使用了,填了涵洞。这次施工后,夕阳宫建筑群彻底泯灭,但建成了现在的“西阳宫小学”。
2019年初,史宪文老人因病去世,在黑岛最了解夕阳宫和林公祠历史的老人走了。老人生前留下关于夕阳宫建筑群的两份材料,一篇回忆文章和一份手绘图画。这让我们在今天有机会可以看到这座古建筑群的一些形象。
如今,暮霭笼罩中,夕阳依旧会照到夕阳宫旧址。
最后,录一首《庄河县志》里收录黑岛当地文人冷庆椿的另一首诗《夕阳仙宫》,以此眺望这处汇聚了诸多历史的古迹:
林深路曲碧阴繁,层叠仙宫万古存。
白鹤情骄低佛阁,青牛性懒卧云门。
东来紫气谁迎座,西望瑶池恰对轩。
闲坐禅床谈未已,簾间落日侧金盆。封面新闻记者王国平
新闻推荐
据《经济日报》报道年末将至,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省份又有增加。11月份,河北、辽宁开始执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福建省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