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印心据说,此帖乃当年李白在阳台宫为道教宗师司马承祯的壁画所题。此刻,我的思绪穿越千年时空,恍若梦回大唐。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还是文化、科技、宗教、艺术诸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它既有四方来贺、八方来朝的国威,又有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襟怀,还有曲江流饮、雁塔题名的风雅。唐代的翩翩佳公子李白自然不愿蛰伏于蜀中盆地,渴望鲲鹏展翅,有所作为。
开元十二年(724年)秋,二十四岁的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决意“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经巴渝、出三峡、抵江陵,与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相遇。司马承祯,字子微,号白云子,一向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得道家真传,有服饵之术,是唐代著名的道教宗师。他先后多次被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召至京城。唐玄宗尊司马承祯为“全国道教首座”,并命其在王屋山自选形胜,置观以居。唐玄宗御书“廖阳殿”匾额,并派自己的胞妹玉真公主拜司马承祯为师,入王屋山修道,从此道风大盛。
李白与司马承祯,一个是刚从峨眉仙山下来的年轻道教信徒,潇洒出尘;一个是备受皇家尊崇、久居天台山的道门龙凤,鹤发童颜。李白敬仰子微道法玄远,子微欣赏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浮想联翩、诗兴大发,他觉得司马承祯好像是希有鸟,自己则好像是鲲鹏。只有希有鸟才能礼遇鲲鹏,也只有鲲鹏才能垂青希有鸟,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后改为《大鹏赋》。正是这次巧遇,为后来李白拜谒司马承祯及《上阳台帖》书法题跋埋下了伏笔。
天宝三年(744年),身为待诏翰林的李白,屡遭诽谤和谗害,不堪忍受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遂上书请辞,得以“赐金还山”,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次漫游。
这一年,是李白人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无法忽略的一年。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在洛阳相会。这次历史性的会晤,宛若两颗耀眼的巨星交相辉映在大唐乃至中国文学史的星空。也就是这一年,李白与杜甫结伴同游仅一河(指黄河)之隔的王屋山。
斯人已去,孤冢寂然,当年的司马承祯而今已长眠于地下,那满腔的幽愤与悲楚,如今向何人去诉说?当他徘徊于阳台宫殿内司马承祯的壁画前,睹物思人,定是心潮澎湃。想来,那《上阳台帖》定是李白在此情此景之下一挥而就的神来之笔!
新闻推荐
“渔猎部落”的雪中盛宴12月27日,在查干湖渔场超市,消费者选购查干湖鱼(无人机拍摄)。12月28日,查干湖第十八届冰雪渔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