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邢生祥)近日,青海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青海省推进群团协同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针对当前群团组织普遍存在的“各自为阵、分散出击、单打独斗”现象,破解基层群团组织缺编制、缺经费、缺阵地、缺人员等突出问题,创新机制、丰富载体,补短板、强弱项、增活力,打造协同联动、一体推进的群团工作新格局。
根据《意见》,青海探索推进“组织共建、阵地共用、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服务共融、人才共育”协同化工作机制,各级群团组织既按照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又顺应“大群团”发展需求创新实践,探索新时代群众工作新机制新方式,努力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执行上同力”,不断增强群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
“把更多政策、更多资源、更多力量向基层倾斜,畅通服务职工群众‘最后一公里’,激活神经末梢,真正使基层群团组织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强起来。”青海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马吉孝表示,努力实现群团组织全覆盖、活动立体化、服务无盲区,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履行好团结教育、维护权益、服务职工群众的基本职责。
为集约配置资源,青海在县(市、区)建立“群团服务中心”,乡镇(街道)、产业园区及社区等建立“群团服务站”,将政策标准相符、服务对象一致、工作性质相近、活动内容雷同的项目(指标)“捆绑打包”实施,聚力解决基层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在县域中心、乡镇机关、街道社区、产业园区,因地制宜采取“一室共用”“多地共享”,将“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等阵地聚集起来,将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打造“群众之家”,进一步激活、拓展阵地服务功能,实现服务职工群众“一门进”“一站式”“少跑路”“不跑路”。
今后,各级群团组织将围绕中心工作、重大节日、关键节点,联合举办具有群众吸引力、时代感召力、社会影响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同时,通过“请、引、聘”等多种方式,建立群团干部教育培训专家库,深化同党校、社科院等联系合作,推进群团理论进党校、群团干部上讲台,培育新时代群团“复合型”人才。
《意见》还明确,青海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群团协同化建设,确保“编制不减少、经费有保障、活动有阵地”,推动群团服务中心、群团服务站进驻党政办事大厅、服务窗口,借势服务、拓展功能、扩大影响,整合政府雇员、公益岗位等人力资源,充实基层群团服务力量。
新闻推荐
为推动旅游产业、导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旅游局制定了《关于深化导游体制改革加强导游队伍建设的意见》,旨在打破导游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