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全球华人耳熟能详的民谣,曾让“移民圣地”大槐树镇远近闻名。这不,大槐树镇最近又“出名”了。网友发图爆料称,该镇南营村村民家用炉灶被村干部用水泥堵死,更有干部翻墙入室强行封堵村民灶台,甚至收走村民储存的煤炭。此事引发社会广泛议论。从目前的舆情看,舆论呈现“一边倒”态势,人们口诛笔伐“数落”干部的不是。
治理散媒污染,乐享蓝天白云,按理说这是关乎民生的好事,咋就弄得人们心里不痛快呢?其实,人们抨击的不是治理雾霾的初衷,而是好心办了坏事的做法。当地不顾实际情况,不因地制宜,不因户而异,而是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强制封堵村民炉灶,由此引起民众反感。
据媒体披露,洪洞县已划为禁煤区,南营村2017年就通了天然气,起初并未强制村民“煤改气”,所以仍有部分村民散烧原煤。今年县上发布《通告》,要求全县10月15日前对禁煤区居民用户存煤“清零”,确实无法实现清洁取暖改造的行政村实行洁净煤供应。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地方干部采用惯常思维,动不动就祭出“尚方宝剑”,挥舞“强制大棒”,以期达到“令行则止”“事半功倍”的效果。怎奈人心不古,现在是法制社会、和谐社会,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置百姓冷暖于不顾,曲解上面政策,想当然地“拍脑袋”,群众自然是不会答应的。
改革开放四十年,困扰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我们理当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让人民群众过得更幸福更美好,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京津冀地区雾霾严重,治理该地区的污染已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高度。但是,治理污染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幻想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粗暴的行政方式达到目的,不能不说明一些地方目光短视、治政无方,打着民生的旗号却做出了损害民生的糗事。
近年来,各地不时曝出“奇葩”政令,比如前两年北方某些地方规定冬天不准燃煤取暖,一些农村老人孩子冻得瑟瑟发抖,导致老百姓骂娘。住建部不得不紧急纠偏:“煤改气”气源未到达区域,不得禁止烧煤取暖!还有前两年的环保督察,一些地方片面理解上面政策,不顾客观情况,不留缓冲余地,机械地执行条条框框,“半夜关闭养殖场,连夜转移猪和羊”,弄得下面鸡飞猪跳,怨声四起。后来,还是环保部出面澄清:环保问题不能“一刀切”,不能片面处理环保与发展的关系,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行为。而洪洞县“填灶禁煤”的做派,就是此等事件的翻版。其初衷虽好,但是却高高在上,无视民间疾苦,缺乏政策的温度、做事的常识和灵活的措施,急功近利,生搬硬套,应付上级。这种异化的治污思维,催生出缺乏约束和节制的公权,是滥权惰政!
治理雾霾污染,是全社会的共识。洪洞县部分村民不愿“煤改气”,背后是有苦衷的。据村民介绍,过去烧煤取暖一个冬天四个月就1500元左右,而用天然气一般家庭则要三四千元,家里人口多、房子大的甚至要6000元。政府尽管给予了一定的天然气补贴,老百姓一算账,还是比烧煤翻了一番。家境好的还能够承受,经济状况窘迫的呢?用不起天然气,用不起空调,又不准烧煤,你让老百姓怎么活?
当地政府应当多听听老百姓的诉求,捋清轻重缓急,分类分步推进。我们不妨通过宣传工作让有条件的农户先行“煤改气”,条件不成熟的假以时日,或是鼓励他们使用洁净煤替代。毕竟,冬天取暖也是北方居民的刚需,传承数千年燃煤烧柴供暖的习惯,不是一纸禁令就能统一封禁得住的。白天不懂夜的黑,想想老百姓挣钱的辛苦和花钱的节省,我们就能体察民生之艰,也就不会做出这种让人诟病的出格之事了。况且,大气污染的罪魁是环保排放不达标的工业企业和汽车尾气等,嫁祸于居民取暖,无异于抓小放大。封灶禁煤,冷的是民心!
“环保”撞上“温饱”,这对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如何科学施策、精准治理,以务实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事关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也关乎民生福祉。妥善处理“环保”与“温饱”的辩证关系,考验的不仅是政府的执政理念、长远思维,还有治政艺术、民本情怀。那种企图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效果的机械式执法、突击式方法,伤害的是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疏远的是党群干群关系,理当戒之。
□蒲建国
新闻推荐
蚕丝被以其蓬松轻柔、透气的特性深受人们的喜爱,但近期有市场监管部门抽检发现13批次产品不合格。相关部门建议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