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博物馆藏清光绪紫色布缀绣花卉纹乐舞袍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潞国世传”黑漆洒朱绿中和琴根植齐鲁大地,孔子及其儒学思想千百年来一直被后人传颂,浸润和滋养着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今年是孔子诞辰2570周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山东省文旅厅和孔子博物馆协办的“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12月27日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期持续至2020年3月27日,展出700余件珍贵文物系统展示孔子思想形成、发展以及传承的历史,全方位再现儒学经典。记者许倩
全方位展示孔子文化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是国家博物馆第一次系统展示孔子思想形成、发展以及传承的历史,力图为观众和研究者讲述孔子文化的思想脉络与深远影响力,展览以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为基础,同时商借孔子博物馆等单位的文物以及多位艺术家的作品。
据悉,展览分为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儒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和孔子题材艺术作品四个部分,汇集了自新石器时期至当代的珍贵文物、古籍以及艺术品240余件(套),总共700余件,其中包括41位当代艺术家创作的40余件孔子文化题材美术作品。
展览外聘策展人、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介绍,本次展览主要介绍以孔子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力求全方位展现孔子思想的形成过程、精神实质和深远影响。“展览整体上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展现了孔子集大成的历史地位,二是展现了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三是揭示了孔子文化的阶段性特征。”
还原传统礼乐文明
此次展览的展品时间跨度长、种类丰富。特别的是,为充分表现孔子思想的源流及其时代特点、后世影响,展览除了选取大量的文献资料外,还为说明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萌芽和发展选取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玉器,商周的青铜器、汉代竹简等典型文物。这其中,编钟、古琴等乐器还原了传统的礼乐文化。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乐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乐”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展览中特别展出了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蟠螭纹编钟。这组编钟共九枚,形制、装饰花纹相同,大小依次递减。器甬、舞、篆、鼓部饰蟠螭纹,细密繁复,凹凸有致。九器均铸铭文,字数不等,自名为“行钟”。
除了编钟,孔子几乎一生都把古琴当成良伴,须臾不离,并且将琴瑟作为讲学的必修课,教诲弟子“士无故不撤琴瑟”。此次展品中就有国家博物馆珍藏的“潞国世传”黑漆洒朱绿中和琴。这张琴为传说中孔子创制的仲尼式古琴,底部有“中和”二字及阴刻“潞国世传”方印,琴内底部刻有“大明崇祯辛巳岁孟夏潞国制贰佰叁拾肆号”字样。
直观诠释儒学经典
展览分部分展示了孔子的生平,晚年的孔子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后人将孔子一生的行迹编为《圣迹图》,广为流传。此次展览特别展出了孔子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明代《孔子圣迹图》,以连环画的方式直观展现孔子的一生。
不同的圣迹图反映了有关于孔子不同的故事。其中,“命名荣贶”图描绘的是孔子儿子出生后,孔子收到鲁国国君派人送来的鲤鱼便为儿子取名为“鲤”的故事;“职司乘田”图描绘了孔子青年时受雇于鲁国贵族季氏,负责管理仓库和牲畜的过程中了解到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和愿望的故事;“夹谷会齐”图描绘的是孔子在齐鲁两国夹谷会盟时以理服人展现杰出政治才能的故事。
此外,展览中还配以多种相关辅助展品,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方式,让文物能够“活”起来、使孔子及其思想得以让观众得到更直观的表现、更明确的解读。包括不同题材的《圣迹图》多媒体展示、孔子文化主题沉浸式体验、孔子文化知识问答、“仁”字演变互动、四子侍坐VR展示、各国版本《论语》交流互动等。值得一提的是,配合此次孔子文化展,国家博物馆还自主开发了涉及文具、家居品类十余款文创产品,希望以文创产品的载体形式将孔子的形象、思想和礼仪进行更为生动的传播。
穿越千年,文化永存。历史的脉络延续,儒家的经典传承。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馆藏文物见证着时代的变迁,珍存着曾经的记忆。透过这些馆藏文物,世人依旧可以触摸那段旧时光,感怀博大的传统文化。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南昌12月26日电(记者孙楠余贤红)在历时5年的修建后,昌赣高铁26日正式开通运营。自此,赣州至南昌间铁路最快旅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