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
□ 唐宝民
战国时代,中原地区的汉人都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这种衣服不但浪费布料,而且行动起来很不方便,特别是在战场上,就更不方便了。相比之下,胡人的短衣窄袖行动起来方便快捷,因此在战场上总是处于主动地位。赵国国君赵雍(即赵武灵王)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便思考变革的方法,最终决定向胡人学习,改穿胡服,并学习骑射。
没想到此决定一经宣布,便遭到了几乎所有王公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因为那个时代,在人们普遍的思想观念中,“中原王朝”的文明是最好的文明,化外之邦的“蛮夷戎狄”都是野蛮人,我们岂能向他们学习呢?赵文、赵造、赵俊、周袑等王室成员及国家重臣,都纷纷站出来反对武灵王的主张,认为武灵王改穿胡服之举有违祖制。向胡人学习,有自轻自贱之嫌,遵循旧制才是正当的选择。公子成是武灵王的叔叔,当改革措施宣布后,公子成站在了保守派一边,和众大臣一起反对侄儿的改革,而且,为了表达自己坚决反对的决心,竟然假称患病,不来上朝了,以怠工来进行抗议。武灵王便派了一个叫王緤的心腹到赵成家看望赵成,同时转达他的话。
王緤便来到赵成的府上,代表武灵王问候赵成,并以武灵王的语气对赵成说:“我已经穿上了胡服,要这样来朝会群臣,希望叔叔也穿上它。我之所以决定改穿胡服,并不是为了纵情享乐,纯粹是为了国家强大。如今我发布命令改换服饰而叔叔不穿,天下人就会议论纷纷。因此希望借助叔叔的威信,来成就穿胡服的功业,特派王緤去谒见叔叔,请您改穿胡服!”赵成听完王緤的话后,不悦地说道:“中原各国是聪明睿智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是万物财货积聚的地方,是贤人圣人推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实施的地方,是《诗》《书》《礼》《乐》得以应用的地方,是远方人奔赴观光的地方,是蛮夷倾心向善的地方。现在君王抛弃这些而依远方的服饰,更易古时的教化,改变古时的常道,悖逆民众的心愿,激怒学者,远离中原各国传统,希望君王三思而后行啊!”
显然,赵成这个“花岗岩脑袋”,轻易是砸不开的,如果想要使它开窍,必须用重锤猛力敲击才行。于是,武灵王决定亲自到叔叔家去做说服工作。武灵王亲自来到赵成家看望叔叔,同时苦口婆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叔叔啊,服装是为了方便穿,礼法是为了方便行事。不知道的事不妄加怀疑,不同于自己的意见不随便否定,应该博采众家之长以求完美。改穿胡服、练习骑射,是为了防守临近的边疆。这是利国利民利万代千秋的益事,您作为老臣,作为我的叔叔,应该支持侄儿才对啊……”
武灵王滔滔不绝耐心细致地为叔叔分析利弊,摆事实、讲道理,终于使赵成开了窍,表示要支持侄儿的改革,他说:“我愚昧无知,没能明白君王的深谋远虑,竟敢称道世俗的见解,这是我的罪过。现在我明白了,我完全赞同君王的主张!”有了叔叔的支持,余下的事情就好办了。那些守旧的大臣,一看赵成都穿上了胡服,也就不再坚持己见,也都穿上了胡服。就这样,在经历了重重阻碍之后,“胡服骑射”的改革得以推行,此举大大改变了赵国人的精神面貌,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赵国因此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够与秦国相抗衡的强国。
“胡服骑射”这件事,完全是不损害任何集团利益,而且获益如此明显的一项改革举措,却遭到了那么多人的强烈反对,真的让人不可思议。这印证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在某些抱着正统思想不放的士大夫的观念里,一直将改革视为洪水猛兽,某些士大夫集团已成为社会正义和社会进步的反对者,站在社会改革的对立面,成为历史车轮呼啸前进的绊脚石。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魏玉坤)2019年以来,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29万公里,提前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交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