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本科
著名学者钟宗宪来海口,我应邀去作陪,去早了,包厢里放了一个大气的实木茶桌和一套精致的茶具。研究了半天,愣是不知道从哪儿进水,从哪儿放茶,同事白老师是福建安溪人,往那儿一坐,纵横捭阖,打了一把行云流水的太极拳一般,琥珀样的茶汤便汩汩而下。只能心里暗自感叹,我活得真糙。如果说孔老夫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讲究的是食材和过程中的仪式感,那么还有一些古人则真的从饮食中悟得了生活的情趣。
有人撰写对联:陆羽茶经元亮酒,韦家食谱步兵厨。这个对联的信息量很大,里面的四个人分别是陆羽、陶渊明、韦巨源和阮籍。中国人做学问讲究“于史有据”,古代将经验上升为学术的又比较少,所以像写出《相马经》的伯乐和写出《茶经》的陆羽就成了这个行业的“启明星”,乃至封神。陆羽写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里面详细记录了茶的起源、茶具、采制、煮茶的方法等,单单水就有山水、江水和井水三个品类。陆羽的这七千多字,成了后来中国人的饮茶宝典。
去年,为了完成我的硕士毕业论文选题“对外汉语中新诗教学研究”,我对海外一些图书网站进行了检索和统计。结果显示,作品集销售量最大的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陶潜,即陶渊明,字元亮,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在中国历史上,如果谈到喝酒,我脑海当中最先呈现的,也是杜康、曹操和李白,为什么古人一定要强调“元亮酒”呢?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我很喜欢喝酒,遗憾的是,家里没钱,不能经常喝,我的亲朋故友知道这件事情,有时候会摆酒招待我,坐下就喝,喝完就走。《饮酒二十首》,每一首都是堪称“宣言”,昭示着对世俗的不屈不挠和精神独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更是为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增添了一层读书人无声反抗的意味,所以陶渊明从不缺乏拥趸,仿佛每个人通过他的酒,都能透视到自己的精神追求。“花香元亮篱前酒,雨垫林宗野外巾。”陶元亮同酒,成了“标配”,大家争相效仿。
现在我们所说的“酒”有白酒、红酒、黄酒、啤酒、露酒等很多种,但是古人喝的就多半是酿造酒,也就是米酒,度数比较低。蒸馏出来的白酒,度数很高,是烈酒,一般认为宋代以后才有。
古人喝酒的工具很齐全,去博物馆参观,用来喝酒的盆盆罐罐有很多款式,尊、壶、彝、卣、罍、缶、爵、卮等,都是酒具。我们谈到喝酒说“觥筹交错”,觥就很厉害了,它本身是一种盛酒的工具,类似于现在分酒器,外形比较美观,但是量比较大,所以用它来喝酒,有点惩罚的意思。
喝酒这件事,让人欢愉,让人麻痹,因此自古至今都有争议。曹操认为饮酒丧德,他曾颁布禁酒令,但孔融连上《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用大量事例来证明道德、谦让、儒学、情爱都曾导致亡国,“而将酒独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就好像孔融指着曹操的鼻子说,曹操,你就是心疼酿酒的粮食!
“兵厨”说的是猖狂的阮籍,阮籍听说步兵厨军营的人擅长酿酒,有储藏的酒三百斛,就请求去做步兵校尉。阮籍对酒那是真爱,当时司马昭为了拉拢他,就想和他结为亲家,为了躲避这门亲事,阮籍天天拼命地喝酒,酩酊大醉六十天,奉命前来提亲的人根本就没法向他开口,最后,司马昭无可奈何地说:“唉,算了,算了,由他去吧!”
陶渊明的酒胜在清醒,阮籍清醒着喝到糊涂。中国人书中的形象凡是癫狂的,济公啊、孙悟空啊,才是说真话的角色,癫狂的人说实话只是禁书,正常的人说实话,那就要抓人了。
如果“吃货”穿越到中国的古代去,那将是一个痛苦的旅行。因为我们现在日常饮食里的西红柿、苹果、辣椒、花生在明代以前都没有,对于很多无辣不欢的人来说,少了辣椒这一味,就失去了一半的食欲。但是翻了翻古书,感觉古人的饮食也不差。
有一次考试,遇到一个判断题,说,左丘明注解的《春秋》叫《左氏春秋》,吕不韦注解的《春秋》叫《吕氏春秋》。答案是否定的,左丘明注解的是史书《春秋》,而吕不韦主编的,只能算是集合了各家思想的文集,其中有一章叫《本味篇》,本来是向君主说明任用贤才,推行仁义之道才可得天下进而享尽人间美味的道理的,结果一不小心写下了中国最早的烹饪理论。
中国古代关于饮食的著作有不少,《食经》《食珍录》《随园食单》都是,唯独“韦家食谱”格外有名,传说鲤鱼跃龙门的时候,天火烧了尾巴才能过去,因此叫作“烧尾宴”,既用来庆祝学子登科,又用来进奉皇帝。景龙二年,韦巨源宴请中宗后,留下一份不完整的菜谱,取材广泛,烹调手法多样,只是馄饨便按照“二十四节气”有“花形、馅料各异,凡二十四种”。
现在中国有鲁、川、粤、闽、苏、浙、徽、湘等“八大菜系”,当然,也有人说只有鲁菜、川菜、淮扬菜、粤菜等“四大菜系”,各有特色,食材、配料和工具极其丰富的今天,人们的餐桌早就跳出了菜系的苑囿,就连我们单位都有一个“食堂菜系”,只要你吃着开心,管他呢。
新闻推荐
耀州中学高二(4)班寇秦蒙敲响一排铜质的编钟,深厚而清亮的钟声由远及近,穿过五千年悠悠岁月和无数次四季轮回,在河之洲,在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