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江苏省阜宁县“陪读家长工坊”遇到当地农村妇女小林,她正把已经完成的50套服装成品送来验收,再领50套材料回去加工。“我有两个孩子,大的读初中,小的读小学,原来除了陪读没事可做,想挣钱又走不开。现在好了,不但能陪孩子读书,每个月还能挣个两三千元。”(11月20日《工人日报》)
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失衡,让那些集聚着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对学生和家长更有吸引力。村里的人想办法去乡镇上,乡镇上的想办法去县城,县城的想办法去市里或省城……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许多家庭都会“舍近求远”;陪读的人越来越多,在一些地方出现了“陪读街”和“陪读村”。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的渠道,具有优化社会分层的功能;渴望让孩子们“争上游”的家长们,显得很勇敢和决绝——虽然陪读意味着整个家庭少了一笔经济收入,意味着夫妻长时间、经常性地分居两地,但在“一切为了孩子好”的朴素“天下父母心”的驱动下,许多家庭都会成为陪读群体的一员。
除了接送孩子、给孩子做饭洗衣、照顾孩子日常生活以外,不少“陪读家长”也会像小林一样,渴望利用分散化、碎片化的时间来劳动;这不仅可以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还可以让他们的业余时间更加充实。“陪读家长工坊”满足了灵活就业的需求,不仅让陪读家长的“钱袋子”更鼓,也让他们的劳动变得更有价值、活得更有尊严,在家庭中更有地位和话语权。
在不少地方出现“用工荒”的背景下,“陪读家长工坊”也为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陪读家长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能够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孩子在哪儿读书,家长就在哪儿陪读”,陪读家长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不会轻易离职。更进一步说,“陪读家长工坊”有助于激活当地的经济与社会活力,促进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
为了帮助孩子们点燃“希望之灯”,许多陪读家长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对于平民家庭的孩子来说,打破出路单一化、人生定型化的宿命、拥有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读书依然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读懂陪读家庭的爱与痛,“陪读家长工坊”做到了多方互利共赢。杨朝清
新闻推荐
当贫困户王甲波说出他要办一家“牛银行”的想法时,贾沟村“第一书记”卫泽阳着实吃了一惊。贾沟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