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是我很敬佩的一位当代著名作家。他的文章选材视角新颖,艺术手法丰富,体裁形式多样,往往以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况味。拜读他最新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人民文学出版社),几乎让人不忍释卷。小说传承了他以往古朴精致的语言风格,行云流水般地讲述了上世纪初期一段跨文化恋情,让人读着如同穿越在时空的隧道,聆听到他对历史及人性的透彻思考,感受中西文化沟通的困局,触动心灵,让人深省。
在《单筒望远镜》里,冯骥才重返上世纪90年代,与读者一起回望生活,对天津这一地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群体人格做出了多向度全景式的直观呈现。全书近十五万字,是冯骥才继《义和拳》《神灯前传》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小说起源于他对上世纪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也延续了他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思考。在那个时代,世界的联系是单向的、不可理解的,就像隔着单筒望远镜一般,彼此窥探,却又充满距离感。
“在中西最初接触之时,彼此文化的陌生、误读、猜疑、隔阂乃至冲突都在所难免;而在殖民时代,曾恶性地夸张了它,甚至将其化为悲剧。历史存在的意义是不断把它拿来重新洞悉一番,从中获得一点未来所需的文明的启示。”《单筒望远镜》延续了冯骥才独特的语言风格,以独特的津味儿,将斑驳的历史再次拉入人们的记忆中,还原一百多年前天津普通民众的精神性格,在种种社会矛盾下,在小人物的爱恨情仇与心灵历程中,演绎着中西文化历史碰撞下的时代悲剧与命运悲剧。
在冯骥才眼里,历史上的天津地处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有趣的是,那个时代的天津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老城,一个租界。因为这个城市的历史、城市形态、生活文化,与中国其他任何城市不同,这使我写这部小说时得天独厚。”最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插入了冯骥才搜集了几十年得来的反映当时历史图景的真实照片。这些照片作为历史的镜像,堪称为小说中的时代作了全景式注解。
《单筒望远镜》的故事主线聚焦于爱情上——津门纸店的二少爷欧阳觉和租界里洋人的女儿莎娜的爱情。未知带来的激情将他们双方引向一条单向路,在他们的背后是中西双方单向认知带来的隔阂、误读、冲突,而炮火最终碾压了一切,爱情也毁灭在那个悲剧时代。在谈到何为“单筒望远镜”?冯骥才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使用单筒望远镜,只能用一只眼、有选择地看对方。在爱的立场选择可能是美,从人性的立场上选择则需要沟通,从文化上可能选择好奇,在历史局限性上可能会对准对方的负面。其实,这部小说这个时代所有人物,都在使用这个单筒望远镜。”冯骥才说,“我想用人物的遭遇和命运唤起读者对人性的关切,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新闻推荐
世界媒体峰会由新华社、新闻集团、美联社、路透社、塔斯社(当时称俄塔社)、共同社、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时代华纳特纳广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