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莲庄。
张石铭旧居中式外观。
嘉业藏书楼。
百间楼。
溥仪皇帝御赐钦若嘉业。南浔,乍听名字,就知道与水有关,它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北濒太湖,东接吴江,俗语说“苏湖熟,天下足”,单靠两个“粮仓”而造福九州,因此早在南宋,就以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它是“辑里湖丝”之乡,丝业成就了南浔大批富商巨贾“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创造了“一镇富可敌国”的神话,民间有谚“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它富得不俗气,创造了财富,更留下了“才富”,走出了进士四十多人,京官五十多人,写下了“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华章。
四象巨贾亦商亦儒
“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指的是南浔大小巨商富贾,他们的财富与象、牛、狗这些动物的体积大小挂钩。南浔“四象”即刘镛、张颂贤、庞云曾、顾福昌四大望族,他们的财富占了整个湖州半壁江山,他们的财产总额抵得上大清王朝整个国库一年的财政收入。
雄踞“四象”之首的刘墉以丝绸生意发家致富后,竭力培养子女读书,刘家二公子刘锦藻进士及第,撰书《清续文献通考》320卷进呈,得赏内阁仕读学士衔,奠定中国近代学术界的地位;他继承并开拓了父亲留下的雄厚产业,经营淮盐,成为江苏淮盐巨商;倡办浙江铁路、浙江兴业银行,发展民族工商业,成为江浙一带商界巨擘。刘公子文场、官场、商场场场得意,刘氏父子坐拥巨资却不吝啬,他们赈灾救难、济贫助困,建义仓、办小学、设高等工业学堂,培养工业技术人才。
盐业界巨头张颂贤位居“四象”之次,他有一个有出息的孙子——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他一腔热血,投国救民,为推翻满清王朝他甘做先驱,为革命活动筹集经费,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丹心侠骨”,张静江手书“铁肩担道义”就是对他品性的最好概况了。
同样以丝业发家的庞云曾与“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合伙做军火生意,牟取暴利,富甲一方后,向清廷献银10万赈灾,得慈禧旨特赏一品封典,恩赠荣禄大夫,故得四象中“庞家的面子”之美称。
发迹最早的顾家,经营房地产生意风生水起,被誉为四象中“顾家的房子”。顾家第四代顾乾麟建立“叔频奖学金”,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时间最长、受奖学生最多的“希望工程”。它资助了一批批品学兼优的清寒弟子,其中不乏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即便遭逢战乱岁月,家族面临困境变卖家当时,也没更改帮扶的初衷。
南浔巨贾,不同于《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子孙穷奢极欲,最终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他们独善其身后兼济天下,不惜斥巨资筑路搭桥、扶危济困、办学救国,造福乡梓。无论从商从政,亦或旅居海外,秉承“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胸襟,将这一点血脉经营得从容大度。
嘉业藏书流芳百世
游南浔,不可不去小莲庄。当年,刘氏选中了一棵百年紫藤树之处,落地造园,因仰慕大书画家赵孟頫的莲花庄,而取名“小莲庄”。小莲庄,美其名曰,真真是一个莲花的世界。池畔小亭,接天莲叶,曲桥廊榭,入眼即画。尤其那中西合璧型若碉堡的小姐楼,以莲为裙,亭亭尔立莲池之中,更为庄园增添了几分绰约风姿。在江南园林中,小莲庄可算独有特色的一座园林,因为它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规模宏大的藏书楼——嘉业堂连为一体。当刘承干以嫡长孙的身份继承了偌大的刘氏家产后,做出了一个当时看来匪夷所思的豪举:不惜一掷千金购书、抄书、藏书、刻书,利用刘氏家园兴建了一座嘉业藏书楼,与宁波天一阁宛若双子星东西对峙,熠熠生辉。
走进嘉业堂,楼呈“口”字形回廊式的两进两层走马楼,共计52间库房,车载斗量的稿本、钞本、闻名遐迩的绝版孤本、蜚声海外的雕版印书……清帝溥仪钦赐“钦若嘉业”九龙金匾更使整个厅堂蓬筚生辉,看着那一个个顶天立地的书橱书柜、一本本乌黑销蚀的刻板,胸中竟油生出一番“为谁书到便幡然,至今此意无人晓”的滋味,它历经诸多劫难,那一楼富可敌国的藏书仍幸存至今,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却也让刘公子在天之灵和天下读书人聊以自慰。
站在“口”字天井环视百年书楼,想那呆气十足的刘少爷,几乎耗尽毕生的精力、物力、财力积书成楼,终成一代藏书巨擎,而嘉业藏书楼也成了中国藏书文化史上一座丰碑,刘承干曾发过“凡吾子孙,其世守弗替乎”的呼吁,然日寇烧掠、乡匪抢窃、文革破坏……藏书楼在风雨飘摇中走到现在,最终那十多万册图书被刘家后裔捐献给国家保管,刘承干毕生心血终得“为千百化身,以公诸天下后世”,也算了有个了圆满的归宿。刘家后世子孙大多旅居海外,他们秉承祖上传统,涉足政坛、学术界,和嘉业藏书楼一样,伴着那一缕书香,致远而弥香。
中西合璧豪门巨宅
南浔不同于其他江南古镇临河两岸多为清一色普通民宅,触目皆是深宅大院,飞檐重宇,走进刘氏梯号,穿厅过堂,未曾料到,那粉墙黛瓦的烽火墙内,居然隐匿着一幢西洋风格的“红楼”:古罗马式台柱、法国琉光玻璃、欧式油画壁炉、巴洛克门墙、鱼形喷泉……与中式传统的兽头门环、木雕屏风相互烘托,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浑然天成,相映成趣。“红楼”就像是一位新嫁中国的洋媳妇,掩藏在高墙叠瓦的深庭后院。
隔河相对的是“江南第一豪宅”张石铭旧宅,青砖黛瓦石库门,张宅保持了江南大户人家的传统格局,五落四进,重重院门隔断了街上的喧嚣,中规中矩的懿德堂,对联国画配上陶瓷古董、红木家具,古朴典雅中尽显深沉大气。从轿厅到正堂,从厢房到书屋,从议事厅到小陪弄……陡然滋生出几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深闺幽怨,想那昔年,往来的宾客、穿梭的仆役,旧时堂前燕伴着朗朗书声,伴着寂寥红颜度过春花秋月,辉煌一时的朱楼翠轩竟已人去楼空。几经迂回,转至后院,别有一番洞天:一座18世纪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西洋大楼矗立在四合院内,红砖砌筑的墙面屋顶,法国进口的彩色瓷砖,从吊顶到蓝晶玻璃,从百叶窗到克林斯铁柱头……处处彰显欧式风格,上世纪20年代,西风渐进,国门打开,张石铭的儿子将巴黎的上流社会的小资生活带入了这个偏僻闭塞的江南水乡,在这个豪华舞厅内站久了,依稀看到西服、长裙伴随着留声机里播放的西洋舞曲翩翩起舞,那是古镇的缩影、历史的回音。
最美民居百间群楼
寻常巷陌,最适合怀旧散心,百间楼里头虽住着平头百姓,却是南浔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傍河而筑的百间楼前连披檐,一道道烽火山墙,有三叠式马头墙、琵琶式山墙,高低错落,重重叠叠极富韵美,各楼之间有券门相接相隔,将视线引向纵深,逶迤400多米长的青石条板上,似乎在无声地讲述着百间楼的传说:明代有个尚书的孙子要娶媳妇,新娘家嫌男方房子不够宽敞,便派媒人说,女方有100个陪嫁丫头,你家太小,住不下。老尚书立马高薪聘请百名能工巧匠漏液开工,赶置而成一百间楼,让每一位陪嫁丫头住一间。
伫立桥头,远观百间群楼黛瓦如美人乌髻、白墙如佳丽粉面、廊柱如纤纤手臂,一座座楼仿佛一位位垂首侍立的温顺婢女,一百间楼,一百名妙龄女子,莺声燕语,眉黛含情,面对京杭大运河,盈盈俏立数百年。
新闻推荐
新华社昆明11月19日消息,云南省将严格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准入,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进行动态管理,确保到2020年底,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