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晓钧
从开放机关食堂背后的改革意识看,更长远的益处在于,一方面,这是政府部门破除特权思维,转变工作作风的表现。另一方面,这也是机关后勤改革的题中之义。
在杭州市余杭区的临平山,周末不仅爬山的人多,来山脚下青少年宫、科技馆、工人文化宫、老年大学上课和娱乐的人更多。但因周围配套缺乏,不论是来锻炼的老年人,还是来上课的孩子及家长,吃饭成了一件麻烦事。最近,余杭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干了一件漂亮事——周末开放了位于“一馆三中心”的机关食堂,为大家提供平价早餐和午餐。
机关食堂向群众开放,此举一出,赢得了大家的叫好声。有网友留言,“向社会公众开放机关食堂,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民,打破距离感,看着真暖心。点赞。”
长期以来,机关食堂都在为公务人员提供物美价廉的用餐服务,在老百姓看来,这个地方既遥远又神秘,因为这种距离感,使得人们徒有羡慕。如今,百姓也可以进机关食堂吃饭,彼此之间不再有隔离感,这种做法一下子拉近了政府和百姓的距离,传递出亲民爱民的好风气,也是政府工作人性化、践行群众路线的应有体现。
早在2009年11月,国家民政部网站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意见》,鼓励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向社区居民、周边群众开放内部食堂等公共设施,从2009年至今,从中央到地方,机关食堂、礼堂等公共设施对居民开放已经渐成趋势。
机关食堂向社会开放,最直接的好处,是方便周围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吃饭。一边,附近居民和务工人员可能因为吃不上干净、可口的饭菜而发愁,另一边,周末的机关食堂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将机关食堂利用起来,既很好地服务了广大百姓,又开辟了客源,为创收增收提供了可能。
从开放机关食堂背后的改革意识看,更长远的益处在于,一方面,这是政府部门破除特权思维,转变工作作风的表现,一个“开放”,打破了旧有的神秘感,让群众看到了“转作风”的诚意,感受到了政府机关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这也是机关后勤改革的题中之义,将过去相对封闭的机关食堂进一步社会化、市场化、实现了资源共享、资源节约。
开放机关食堂,是国家力促的一件惠民实事,除了食堂,机关部门向社会开放更多公共设施如停车位、操场、厕所等,也在一些地方有了尝试,这种改革注定会产生多方面的正面效应,也让人们期待着更多政府资源与百姓共享。
新闻推荐
为何要探测火星?去火星没有那么容易,除了窗口期和技术难点,还有时间问题,仅去程就需要航行约6个月的时间,加上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