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明
近来,读了几本闲书。仿佛有几个字词,如红、红楼、红楼梦时不时地萦绕脑际,怎么也挥之不去,于是试笔,作成小文,名即《红·红楼·红楼梦》。一
“红”,只要一见,立马出现一道闪光——红色。可在中华文化里,“红”不单是表示颜色,还有许多扩展、延伸的意思,如喜庆、吉祥、幸福、繁华、热烈、兴盛、朝气、活力等等,因此,与“红”组成的词汇,内容更多、涉及面更广,现代汉语词典中以“红”打头的词条近百,如红军、红包、红尘、红运、红颜、红旗渠、红茶馆、红男绿女、红火日子、红色旅游、红色江山……无一不含“红”之寓意。面对含义如此丰富的中国“红”,西方的拼音文字,如英文,就望“红”兴叹了,它根本找不到相对应的字儿。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霍克斯,在用英译翻译《红楼梦》时,首先碰到的难题就是“红”。所以,他将《红楼梦》书名译为《石头记》。他在序言中说:“有一点比喻,石头爱好者可能会在我的译本中忽略过去,这就是小说中到处可见的‘红’字。小说标题之一的第一个字就是‘红’字,红这一种象征,它在代表春天,有时代表青春,有时代表好运或繁荣,在整个小说中一再出现。不幸在英语中,红除了代表青年们玫瑰色的脸和朱红色的嘴唇以外,没有那么多的含义。我觉得中国的红,可以译成英国的金色和绿色。我知道这里有一点损失,但我没有本领采取其他办法。 ”这位教授讲的是实话,也是行话。 《红楼梦》中的“红”是贯穿小说的主线,全书共出现过663次(不含同义词、近义词),可谓“一红到底”。正如霍所言,他的《石头记》一“红”不见,的确是“损失”。但不能怪译家,只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独特,加之中西文化差异所致。二
“红”与“楼”组成的“红楼”一词,平时看书学习常常碰到,心想,不就是一座红色楼房嘛,也没有去细究。其实,并非我想的那么简单。这个词,若如古诗词挂上,则文化内涵更丰,意像更新,意境更深。唐代诗人特喜欢将“红楼”二字溶入其诗中,仅康熙年间的《全唐诗》中,有人就找出了62首有关“红楼”的诗句,读起来蛮有兴味的。 “红楼”除了指一个建筑物,一栋红色的楼外,还有“奢侈”、“豪华”、“富有”、“显赫”甚至“红颜”等意,细言之,一是指“侯门大院”。古时(就以唐宋为例),“红楼”与“朱门”一样,是名门望族宅第的代称。杜甫有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诗人郑谷也有诗句:“低飞绿岸和梅雨,乱入红楼栋杏梁。 ”宋代的苏轼《水调歌头》中有名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二是指富贵人家女儿(时称小姐)的金闺绣阁。证之有李白的诗句:“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白居易的诗句:“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三是指住在深闺大宅中的女性,多指富家小姐。如许浑有诗云:“谁羡红楼一曲歌”,此处“红楼”双关,既指物又指人。在《红楼梦》一书中,“红楼”明显地既指大观园,又指大观园中的红颜。四是指民间综合性的娱乐场所。那时的“红楼”,集餐饮、聚会、歌舞、狂欢于一体,客人们一边欣赏歌舞演出,一边品茗饮酒,兴起,即兴作词赋诗,有时与歌舞伎们合吟同乐。许是与此有关,此后出现两个推论:一是《红楼梦》中的“红楼”源自唐诗;二是“红楼”,“犹青楼。妓女所居。 ”“红楼”就是妓院的别称。是耶非耶?三
由红、红楼、梦组合成名的《红楼梦》一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极品之作,位置四大名著之首。 《红楼梦》几次易名,原名《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还泪记》等,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1953年在山西发现的脂评抄本上,有梦觉主人的序言。清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一位自称是《红楼梦》爱好者的梦觉主人,为小说写了篇序,其开篇语即:“辞传闺秀而涉于幻者,故是书以梦名也。夫梦回‘红楼’,乃巨家大室儿女之情,事有真不真耳。红楼富女,诗证香山;悟幻庄周,梦回蝴蝶。作是书者借以命名,为之《红楼梦》焉。 ”显然,是将白居易的诗定为书名的由来。后又有不同看法,如周汝昌先生认为,还可以追溯到韦庄的诗:“长安春色谁为主,古来尽属红楼女。 ”比白居易的诗“更有味道”。还有人举出唐诗人蔡京的诗句“惊破红楼梦里心”,分析曹雪芹是受此诗影响,为小说起名《红楼梦》。可胡适持异议,列此说为“猜笨谜”之范。看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尚未最终定论。于是有学者提出:“在‘红楼梦’书名出处问题上,实在有重加考察审视的必要。 ”
《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以宝黛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穷途末路和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其内容之浩大、内涵之丰富、艺术技巧之高超,在我国古典小说中独树一帜,足以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不仅在国内有数以万计的发行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著,而且在国际上也非常受欢迎,现已有十几种语言的译本。以英语为例,至今已知有 8个《红楼梦》译本(略),其中有2个译本被认为是最好的,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ADreamofRedMansions》(《红楼梦》)(简称“杨译”),另一个(上述已提及)是大卫.霍克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与明费得(澳大利亚红学家)合译的 《The Story ofthe Stone》(《石头记》)(简称“霍译”)。 “杨译”的审校吴世昌称“杨译本”“是目前几个英译本中最完备最正确的译本”,霍译本也被认为是“译文全是最流畅的英文”。因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译者理解等的不同,同一书名出现了不同的译名,也迎合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杨译”忠于原著的民族特色,译名“典雅、含蓄、深刻”,“表现了艺术与真实的完美统一”。 “霍译”对书中的“红”都作了相应的处理,《石头记》照顾了英语读者的感受,避免了文化误读,且文字优美、语言地道,很受西方读者青睐。有人认为霍的译名优于杨的译名。俞平伯先生曾言,“红楼梦”是大名,“石头记”是小名。 “红楼梦”中“红楼”二字虽说过于艳丽招摇,易令人误以为是才子佳人小说一类,沦入“绮楼梦”、“青楼梦”之流,但毕竟在主旨意境方面略占上风。学者们认为,虽然两个译本都优秀,但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杨译”略胜一筹。总之,《红楼梦》书名,言近旨远,意蕴无穷,融情、理、意、美、韵为一体,如诗如画,多姿多彩,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书至此,偶有一得:说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一点也不为过。传统文化经典,是我中华民族的心灵图象,伴随着我国力的日益提升,在国际上愈来愈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欢迎。当前正是我们建构自身话语体系、掌握话语权的大好时机。运用文化经典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乃历史之昭示,时代之呼唤,责任之担当。
新闻推荐
江西省住建厅日前发布消息:江西住建部门将加大对“骗提骗贷”住房公积金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有“骗提骗贷”行为者限制其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