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没有故乡的,只是因为有了他乡;世上本没有思念的,只是因为有了离别。”唯有远离家乡的游子,才会有乡愁,只有离开了故土,才知晓什么是乡音、乡情。余光中的乡愁,醉了整个华人世界,而这本《望乡的牧神》,是那乡愁的一脉绵延。这里有的并不仅仅是乡愁,还有精神上的守望,还有文化上切不断的乡音乡情。
本书是余光中写于壮年时期的一部散文及评论合集,前四篇作品写于他从美国返回中国台湾的初期,明写新世界的辽阔,而暗线却是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新世界再多的故事,再陡峭的山壁,再奇绝的自然景观,都抵不过旧世界的一个港湾,它在等待有船归来,有诗归来。“咦呵西部,天无碍,地无碍,日月闲闲,任鸟飞,任马驰,任牛羊在草原上咀嚼空旷的意义。但我们不能久留。东方,有一个港在等我,那里有百万人吞吐的尘埃,五千年用剩的文化”,那里有生尘的诗词,有破了洞的衣裳,有茶、有酒、有青花,更重要的是那里有华夏游子的根,行得再远,情仍是故乡浓。
没有人可以忘却自己文化的根脉,就像没有人会忘记家乡的一口美食,行得再远,那些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不会因为我们开始说另一种语言、穿不同的衣服而改变。那些故乡自幼送给你的东西,你在故乡时并不觉得是一种拥有,而一旦挥别旧地,再相见无时,你才惊觉你之所以成为你,是因为这一地的文化熏养。你说话的语调,举手投足间的风范,都是家乡送给你的,而在异域他乡形成的习惯,习得的生活方式,更像是一种表演,那些“衣服”始终是借来的,贴合不到自己的灵魂上。
那一年,余光中结束了巡回讲学,回到密歇根定居。“那年的秋季特别长,像一段雏形的永恒”。可叹我们日日感叹时光如梭,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这一转眼,就已从青葱少年,游到了中年。原来这只是因为我们守着的是一份安心、一份安稳,才希望这样的时光越悠长越好,越缓慢越好。孤身在异域的游子,终是感觉度日如年,“我的生活就像一部翻译小说,情节不多,气氛很浓;也有其现实的一面,但那是异域的现实”。而“异域”感总是冷的,再热闹的生活表象下,也掩盖不了内心真切的孤独。
“秋来相顾尚飘蓬”,一句唐诗,打开一个世界,那是故国的诗句,那是故国的声音,哪怕隔着千年,身在异国的人,也立即有了如触电般的感觉,“一种摧心折骨的无边秋感,自头盖骨一直麻到十个指尖。有三四秒钟我说不出话来。但脸上的颜色一定泄露了什么。”
余光中的散文,有着诗歌的韵律,古朴中自成一种雅韵。他一生纵横于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领域,用自己对家国文化的坚守,对文字典雅固执的坚持,为华语世界留下了无限的诗味儿。
新闻推荐
□胡欣红近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宿管阿姨受到学校邀请,担任学校写作公开课教师。“很开心圆了老师梦。”汤杏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