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度评析《回声四起的祖国》 《回声四起的祖国》
□章勇
一个创新意识强烈的诗人,总是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诗的光焰,不断拓宽诗思,开辟出与众不同的诗歌路径,使之关照的事物充满了诗意的美感和温暖。《回声四起的祖国》是诗人李自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又一部重要诗集,这部诗集荟萃了诗人多年潜心创作的朗诵诗力作,它不仅传承了我国传统诗歌的吟唱风度,而且较好地汲取了欧美现代诗的说唱精华。
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激情地歌唱道:“我赞美现实的祖国,更要三陪地赞美它的将来。”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故土的倾情,千百年来不知多少骚人墨客低吟浅唱过,但对祖国山河的抒写,如果光有一颗炙热的爱心远远不够,还得具备超常的发现能力和想象才能。黄河自古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与我们情深似海、水乳交融,你看诗人李自国是如何歌唱我们的母亲河的:“多想就这样深入你的合唱中/让脸与琴相望/去寻找浑圆的落日和天空/当时光之手抽回来/瀑布似的云朵/每次揉响这根古老哑弦之后/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婴儿啼着血/诞生在你的摇篮你活泼的源头”。诗人没有沉溺于表象的描写,也没有固步于具象的临摹,而是跳出常人的思维,张开联想的翅膀,将母亲河与《黄河大合唱》这首著名的交响曲相互映照,“让脸”与“琴相望”,让“落日”和“天空”相守,将千年的时光用手抽回来,将万里黄河比做一根琴弦,即使它已干枯而沙哑,但依然哺育着成千上万的儿女。诗人联想的大胆和贴切,比喻的生动和形象,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我经常倡导一个观点:诗人的才能,从本质上来说是发现的才能。没有发现就没有诗。只有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目光,才能照亮和激活事物,让常人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描写对象充满美感,甚至化腐朽为神奇。在《国旗》这首诗中,诗人又用另一种向度让读者对国旗产生敬仰:“你始终以风的性格/舞动起天空和云朵/划破残夜的星辰/闪烁在时间深处/每寸土地/因你的飘扬而日益辽阔。”作者没有用抽象的溢美之词,也没有倾泄直白的情感,而是跳出常人的思维逻辑,将表面上与旗帜几乎毫不相干的“风”“天空”“云朵”“残夜”“星辰”“时间”“土地”“辽阔”等巧妙地进行联想和描写,从而将祖国的日益强盛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动声色地折射出国旗——国家象征绝无仅有的影响力。这种信手拈来扩充内涵,拓展诗意的写作手法,凸显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使他的诗歌具有强大的张力,从而像重锤一般敲响了读者内心封闭的鼓,使之产生强烈的认同与共鸣,从而收获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终于从古老的铜镜中/抽取你/那页/早已化作火焰的插图/当耻辱/可以任意进口的时候/一种沦丧与软弱/竟让疯狂/点燃了石头”。圆明园遗址是我们每一个有良知和自尊的中国人的痛,那些被八国联军摧残的石头,就像一柄利剑一样深深插在我们的心中。诗人面对1860年10月那一场血雨腥风给世界最美的园中园带来的休止符,他强压住心中的怒火,用冷若冰霜的目光,乌云压顶的忧患意识,一针见血地发出警醒:“如果英雄/没有被放逐/甚至天空/没有低头。”那美丽的圆明园就不会被“疯狂”“点燃”。接着,诗人笔往前驰,呼唤世界进入一个新的维度:“等待着/大钟在午夜的浪花间轰响。”“邀我/于岁月的遭缝中/一代代/苍鹰和风。”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担当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肃然起敬。
《回声四起的祖国》
作者:李自国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新闻推荐
“送花老人”李桂春 用“流浪花”助邻里和睦 将会场、节日用过的鲜花捡回来重新培植后赠左邻右舍,还帮邻居们做养花顾问
接受记者采访的间隙,李桂春老人在小院里给“流浪花”浇水。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王飞李桂春用来装饰会场、节日馈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