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艺术的创作领域里,人们常把爱情看作是永恒的主题。在人类的情感世界里,也有一个神圣的、崇高的、永不衰退的主题。那就是爱国。
爱国,是一个民族全部精神财富中最珍贵、最美好的成分。它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爱国的感情,高于一切感情之上。它是纽带,又是号令。没有爱国,国家就不存在了;不讲爱国,国家将是一盘散沙;没有爱国主义,就不可能抵御外侮,会被入侵者一击而溃。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二字,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心中。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的情怀,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忧国忘家,捐躯济难”的气概,宋代诗人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风范,明朝思想家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汉时,匈奴经常袭扰中国的边疆地区,那里的人民生活不安宁,年仅18岁的霍去病将军,先后三次率部前往清剿。他挥刀斩敌酋,杀得匈奴人仰马翻,大胜而归。他一生都在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战场上,衣不解甲,马不卸鞍。汉武帝因此为他建造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但他至死都没去看一眼,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死后,汉武帝又在他的墓前树起一尊“马踏匈奴”的石刻,纪念他为国献身的功绩。霍去病的英勇爱国形象,万世景仰,千古流芳。
那么,什么是爱国?什么是爱国主义呢?爱国,就是热爱自己的国家。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忠诚与热爱的思想,是一种因爱而生发的与祖国荣辱兴衰、共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并使之贯穿生命的始终,积淀成为终生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所呈现的内涵也不同。古代的爱国主义,表现为巩固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致力于国家的富强。近代的中国,处在内忧外患之中,爱国主义表现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而展开的反帝反封建和救亡图存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主义表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突破帝国主义的封锁,认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在新时代,爱国主义则表现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祖国是一个大家庭。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意味着我们每个人时刻都要准备无条件地听从祖国的召唤。一方面,当我们遇到巨大利益的诱惑时,当我们学有所成或取得巨大成就时,千万别忘了自己的国家;另一方面,在国难当头,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口时,我们一定要用血汗甚至生命为国家而斗争,捍卫国家的尊严。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早年留学日本并取得博士学位。日本多个名牌大学以高薪聘请他,他一一谢绝,毅然回国。回国后,他在浙江大学任教时,曾一度连续四个月领不到工资,过着清贫的生活。尽管当时的日本帝国大学答应保留他半年的工资,他也无意再到日本去。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又打来电报,请他去任教,他一口回绝,说:“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苏步青贫贱难移赤子心的爱国情怀,令人感佩不已。
爱国主义,是一个常写常新的主题,永远没有衰退的时候。坚持不懈地抓住这个主题,我们的祖国就一定会日新月异地发展,我们的社会就一定会永远充满着生机,中华民族就一定会永远兴旺发达,我们的人民就一定会永远过着幸福的生活。那种以为爱国主义教育可有可无或以时间紧、工作忙为理由,放弃或贻误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或行动,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生动活泼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爱国主义的鲜花开满中华大地,让“我爱你中国”的歌声永远回荡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新闻推荐
新华社伊斯坦布尔11月6日电(记者易爱军)中国和土耳其企业6日在伊斯坦布尔签订系列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将土耳其优质干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