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领衔科研攻关的中国第三代杂交水稻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技术(下称“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首次专家测产验收完毕:亩产突破1000公斤。袁隆平还表示,未来他的团队将向一公顷产20吨(即亩产1333公斤)的目标努力。
10月21-22日,湖南省农学会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对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湖南省衡南县云集镇、湘潭市雨湖区及长沙市芙蓉区示范展示的第三代杂交晚稻系列组合进行了现场考察与测产。
10月22日上午的专家评议会形成评议意见:G3-1S/亲89、G3-1S/亲183、G3-1S/亲19等组合于6月14-16日播种, 7月5-12日移栽,表现株型优良、茎秆粗壮、耐肥抗倒,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籽粒充实饱满,后期转色好、不早衰。其中,G3-1S/亲89(叁优一号)经取样考种:平均每亩有效穗数15.8万穗,每穗总粒数390.0粒,总颖花数达到6000万/亩。
对衡南县云集镇示范的新组合G3-1S/亲19进行机收测产,第1丘实收面积468.48平方米,实收毛谷882.8公斤;第2丘实收面积711.52平方米,实收毛谷1363.0公斤;按照标准含水量13.5%折算,分别折合亩产1034.4公斤、1058.3公斤,平均亩产1046.3公斤。
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由袁隆平带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在三系、两系杂交水稻育种方法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科研攻关实现。在此次的考察与测产专家评议会上,袁隆平介绍,第三代杂交水稻是利用普通隐性核雄性不育系为母本,以常规品种、品系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新型杂交水稻。第三代杂交水稻不育系不仅兼有三系法不育系育性稳定和两系法不育系配组自由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三系不育系配组受局限和两系不育系繁殖、制种存在风险的缺点,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理想途径。
而据袁隆平此前介绍,第一代中国杂交水稻是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三系法杂交稻,目前推广面积约1亿亩,但选育到优良组合的难度较大。第二代则是以光温敏核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杂交稻,育性受气温高低决定,若遇异常天气易出现制种和繁殖失败。
在被问到此次测产结果是否满意时,袁隆平院士表示,“达到预期,很满意。”
目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了成熟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体系,选育了一批第三代杂交水稻不育系,并通过籼、粳亚种间优势利用,培育出系列苗头强优组合。
专家组此次还认为:第三代杂交晚稻新组合表现优势强,产量有重大突破。建议国家及相关单位给予大力支持,加快推动产业化进程。
实际上,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已经迈入了应用转化阶段。就在10月14日上午,由种业龙头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隆平高科”,000998)出资成立的湖南隆平高科第三代杂交水稻种业有限公司(下称“第三代杂交水稻公司”)在长沙隆华国际酒店举行揭牌仪式,袁隆平院士、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伟平,以及隆平高科总裁廖翠猛、常务副总裁彭光剑、副总裁马德华等共同为新公司揭牌。
隆平高科于2016年12月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签署技术转让协议获得相关专利、资源使用权,2019年以该技术为核心注册成立第三代杂交水稻公司。该新公司由袁隆平出任董事长,技术骨干李新奇出任副董事长,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
袁隆平在揭牌仪式上还表示,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是目前最理想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式,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开发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该技术的应用将使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更加普及,不仅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到重大战略意义,并将为全球的水稻种植带来巨大改变。
新闻推荐
新华社郑州10月22日消息,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1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召开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推进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