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站的数据显示,2010年12月3日开通运行时,停靠的列车有35辆,2012年增加到44辆,截至2019年1月1日,增加至82辆。列车时速也由1993年时速48.1公里提速至如今的时速250公里以上。
从彻夜排队到足不出户
“上世纪80年代,火车票是淡粉色的硬纸板票。我们一家三口去爬泰山那年夏天,是女儿第一次坐火车。那时候省内的景点不多,很多人去爬泰山,她爸排了好久才买到三张硬坐票。2000年以后,车站开始使用计算机售票,硬纸板票被粉红色的软纸车票代替。”年近60岁的市民范女士回忆道,“今年孩子带我去看港珠澳,确定行程后,躺在床上就把到深圳的车票给买了,还选了三个人挨在一起的座位。无论是坐火车还是坐飞机,只要带着身份证到自助取票机上取票就行了,很方便。”铁路部门的数据显示,12306平台年售票量超35亿张,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实时票务交易系统。
家住市中区立新小区的市民秦先生曾经是“北漂一族”,1998年,他去往北京发展。“那个时候,为了能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从凌晨开始,我就到北京站售票处排队等待。车站的十几个售票窗口也是异常忙碌,甚至搭起户外大棚供人落脚。买票的队伍长得看不到头。”秦先生说,“排队的人不怕等候时间长,只怕买不到票。有一次,我跟朋友等了整整一夜,总算挨到了售票窗口前,没想到售票员问过到达地点后,直接说了句‘没有你要的票了,下一位。’。如今,动动手指购票、改签,感觉我已经跟不上高铁速度了。”
从绿皮车到高速列车
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火车,到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铁动车组,速度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2017年6月26日下午1点43分,“复兴号”G123次列车停靠枣庄站。二十分钟后,从上海虹桥发出的G124次列车停靠在枣庄站,两列“复兴号”列车在山东境内实现了历史上的首次交会。
“2013年前后,我乘坐K字开头的火车回一趟成都至少要31个小时,现在回家探亲,坐中午12:30的车,8个半小时就能到成都东站。”在枣庄做生意的刘先生说,“记得有一年年二十八去上海出差,早晨从枣庄出发坐动车去,到了晚上坐高铁赶回枣庄,坐在车上的时间加一起不到七个小时,还不耽误跟客户谈生意。”
“那种绿皮火车没有空调,条件不好。因为车窗都是能打开的,所以火车到站以后,还会有小贩在站台售卖各种食品,顺着窗户直接递进来。现在,这种场景都没有了。车厢舒适度大大提高,座位都能自主调节,可以随时充电,还有免费的WIFI。”曾在杭州上学及工作过的市民黄女士表示,“上学的时候因为抢不到火车票只能坐长途汽车回家,有一次赶上春运堵车,花了十八个小时才到家,好像电影《人在囧途》的情景一样。现在五六个小时就能到家,实现‘早上杭州小笼包,晚上枣庄辣子鸡’都没问题。”
从木制连椅到皮制座椅
“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乘坐火车那年才5岁,要到如今的枣庄西站乘车去北京。那时候,候车室里是长长的木制连椅,因为调皮,我还把膝盖给磕破了。”今年36岁的高先生说。近年来,枣庄站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枣庄游客集散中心,集游客咨询、旅游宣传、票务服务、航空换乘、自驾车租赁、信息调度等功能于一体,形成广覆盖、网络化的游客服务体系。枣庄站建在离城市中心比较远的地方,通过推进城市交通与高铁的站内衔接,枣庄站规划建设了地下一层的站前平台,包括BRT、公交、客运、出租车、旅游巴士的停靠点和出入通道,实现城市交通与高铁的“无缝对接”。
“高铁是一场革命,也是一次浪潮。我感觉,高铁带给枣庄最大的变化是快、同、小,即路程变快了,同城化了,世界变小了。高铁的开通让北京和上海成为枣庄通往国际的门户。”市中区解放路上一旅行社的杨经理说,枣庄旅游市场的发展将进入“高铁时代”,沿线城市互为客源地、互为目的地的旅游黄金走廊即将形成,为加强区域合作、做强旅游品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 (记者 李佼)
新闻推荐
●毛泽东给枣园老乡祝寿用过的桌凳?●朱德的会客室本报记者王婷金秋十月,走进枣园革命旧址,随处可见熙熙攘攘的游客...